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一笔一画皆生命  一枝一叶总关情

时间:2022-06-24 08:46:21 | 来源:中国科学报

《兰蕙幽香:兰科植物手绘图谱》,余峰、曾宋君、张玲玲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定价:188元

文菲兜兰 刘运笑绘

卡特兰 余峰绘

■本报记者 朱汉斌

兰花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花卉种类之一,我国的兰花主要分为国兰和洋兰两大类。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余峰、曾宋君、张玲玲主编的《兰蕙幽香:兰科植物手绘图谱》(以下简称《兰蕙幽香》)一书出版。该书收录了兰科植物科学画100幅,其中包括兰科植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种类,如国兰中的春兰、建兰、蕙兰,洋兰中的蝴蝶兰、兜兰、石斛兰等。

跨越时间的坚守

手捧《兰蕙幽香》,主编之一、华南植物园资深画师余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感慨万分。她回忆说,1978年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现为华南植物园)老所长陈封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归来后,前瞻性地要求绘图室与研究人员共同编写专著——将极具华南园研究特色的木兰科、姜科、兰科以绘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为此,包括余峰在内的数位绘图室画师,先后奔赴华东、西南、华南地区,以及华南植物研究所进行写生、收集素材,并以最鲜活的素材描绘出木兰科、姜科、兰科植物的迷人姿色和生命形态。

余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本书的出版,见证了原华南植物研究所老一辈植物科学画家们4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坚守。“如今,这批在书柜里沉睡了40年的兰花手绘作品终于面世了!”

华南植物园(前身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于1929年就开始对兰花进行迁地保护,是国内最早进行收集保存的研究机构之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为植物科学绘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中国木兰》与《丹青蘘荷——手绘中国姜目植物精选》已先后于2004年和2012年完成出版。“它们都是以科学性为宗旨,坚守植物志书的初衷,对物种进行了客观准确的描述。《兰蕙幽香》从兰花的审美和文化特点出发,充分体现艺术性,力求给读者以美的视觉体验。”余峰说。

《兰蕙幽香》主编之一、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表示,这本书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在绘画风格方面,以科学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适当使用部分中国画作为点缀,使画风在统一中有所变化;在文字方面,充分考虑文字与画作的协调性,摒弃了以往平铺直叙的描述方式,增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兰花文化知识,该书主编之一张玲玲主要负责文字工作。

曾宋君现为华南植物园观赏园艺方向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在兜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育成花卉新品种90多个。书中收录的文菲兜兰、春韵兜兰、绿韵兜兰、至爱兜兰、昆仑火焰兰等是其研究团队育出的新品种,其中中科COP15兜兰和文菲兜兰荣获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展品金奖。

将兰花的细节和特质“转述”在画纸上

植物科学绘画是绘画专业中一个小众的专业。

余峰指出,植物科学画是以植物为对象、以绘画为手段、对植物整体形态或局部形态特征进行精确描绘的特殊艺术创作形式,对植物学研究、植物知识普及和美学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笔笔皆生命,叶叶总关情。“优秀的植物科学画,不仅能够准确地将关键分类特征科学地展现出来、记录下物种永恒的特性,同时通过纯熟地运用各种技法,为公众传递植物的艺术美感。”余峰说。

每一幅科学绘画直接展现给观众的仅仅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冰山一角,画面之外其实还隐含着海量信息。“画兰科植物是我最爱之一,特别是卡特兰这张画令我颇有体会。”在余峰绘制的众多作品中,卡特兰杂交种的绘画经历让她难忘。

卡特兰是热带兰中花朵最大、色彩最艳的种类,在国际上享有“洋兰之王”的美誉。卡特兰的植株中不同部位有着几种不同的质感,为此余峰尝试采用水彩画中的湿画法,结合国画技法中的一笔点染接色法一气呵成,这样一来,唇瓣的丝绒感、花瓣的飘逸感就能与具坚挺感的革质叶片相得益彰。

余峰1963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设计系),师从上海著名水彩画家张英洪。1976年进入华南植物研究所绘图室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她对于植物科学画的创作与探索仍在路上。

投身行业40余年,余峰创作了超千幅植物科学画作。记者从书中看到,包括余峰在内的植物画师们用细腻的笔触将兰花的所有细节和特质“转述”在画纸上——自由的线条、沉稳的斑点、准确的用色,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每一株植物的姿态和生命力真实、精细地表达出来。

为更好地表现庞大而多姿多彩的兰花家族,经原绘图室集体讨论,本书的绘画风格以科学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适当使用部分中国画作为点缀。新尝试的前提是不能背离科学画的主体要求和表述初衷,让该书的画风在统一中有所变化。

“摄影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植物科学绘画仍旧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说摄影能够记录瞬间,那么科学绘画记录的就是物种的永恒。”余峰说。

科学与艺术兼容

自从有人类活动起,人类就开始用绘画记录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可以说,绘画记载早于文字记载,随着各种书画材料的不断发明才逐步演变成我们今天讲的“博物画”。如宁夏贺兰山、广西花山等世界各地岩画,都是博物画的雏形。

“植物科学画是以科学用途来描绘植物的画作,与普通植物画不同的是,植物科学画既要精细、准确地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态特征,同时又要与艺术融为一体,做到科学与艺术完美兼容。”曾宋君说。

余峰认为,植物科学画是画师们通过自己的观察、领悟和综合整理,将植物学家的研究结果以绘画的手段进行描绘,以弥补文字描述中不易表达的形态特征的一种方式。

比如面对一片叶子,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描基础,是无法描绘出它脉络的走向或是空间感的。“其实,一幅好的植物科学画除了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信息外,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画师也可以借此追求艺术和个性,呈现独特的审美情趣。”余峰说。

在余峰看来,她的工作不但能发现美,更能记录美、创造美。“我是幸运的,所从事的职业让我在科学的领域里领略到大自然中的艺术美学,也能在艺术绘画领域里寻觅到科学的真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