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机构:医美投诉案件5年增长近14倍 业内人士“理性”爱美之心人皆应有

时间:2023-03-14 16:45:15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医美投诉案件5年增长近14倍 业内人士“理性”爱美之心人皆应有,希望以下医美投诉案件5年增长近14倍 业内人士“理性”爱美之心人皆应有的内容对您有用。

美容师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就敢做手术、经销商捆绑销售汞含量超标化妆品……近年来,医美乱象问题频繁。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一组数据,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增长近14倍。

医疗美容引起的消费纠纷【进入黑猫投诉】也不断增多的背后,是我国医疗美容市场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天眼查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医美行业全国年度注册企业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从2018年的12590家增长到了2022年的31757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32%。消费者对医美项目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对医美的科学性、合法性、安全性的认知仍然相对局限。2022年9月,公安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无证经营、夸大宣传等是医美行业的主要问题。

从业资质模糊

让变美成为终身伤害

医美行业中一些乱象长期存在,首先是从业资质问题。很多工作室、机构的‘医师’,根本不具备进行相关操作的资质。资质不足却从事医美操作,这些“医师”的职业水平、能力很难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近日,北京市卫生监督部门通报的部分非法行医等违法违规医美行为显示,北京某写字楼里的一家经营店门口无任何标识,但进去后,近200平方米的空间却“别有洞天”,有3个治疗室、1个库房、1个照相室。屋内有大量一次性使用的无菌注射器、注射用肉毒素、麻醉药等医美药械。执法人员还发现使用过的药瓶、注射器针头,以及记录手术详情的病历等。

经查,这家经营店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除此之外,还有些无任何资质的个人非法开展医美服务。

从业资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更大问题不仅是变美不成,更可能是造成终身伤害。据江苏省高院日前公布的医美行业治理典型案例,2019年12月7日,消费者黄某在某酒店进行了提眉、祛眼袋手术。术后,黄某左眼肿胀、左眼下直肌肿胀、左眼球受压,致左眼视神经萎缩、左眼无光感。经鉴定,损伤程度为重伤二级,左眼盲目5级评定为八级伤残。黄某报警后,被告人陈某于2021年4月29日投案,并赔偿了黄某37万元。

后经调查发现,2019年下半年,陈某在未依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的情况下,非法从事行医活动,先后为周某、葛某、黄某等人实施提眉、祛眼袋等医疗美容手术,获利12230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相关医疗美容服务必须由主诊医师或由主诊医师指导下的执业医师负责实施。而陈某仅是在医美机构担任过业务员期间,有过偷师学艺的经历,为被害人做祛眼袋手术时并不具备相应资质,只是出于非法牟利的目的从事医美手术。

据天眼查对医美消费者的走访,消费者对于医美行业,最担心的是资质不健全的问题,包括医师不具备资质、机构证照不齐全、超范围经营等。进行医美项目时要选择专业的医美机构和有资质的医生,为自己的“颜值”负责,切勿贪图便宜选择“黑医美”。

虚假夸大宣传

诱导消费现象屡现

在消费过程中做到信息对称,是消费者最希望的,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医疗美容。在业内人士看来,从风险性上看,医疗美容与一般医疗行为类似,同样要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同样会有创伤性、侵入性风险。但就是这样,部分医美机构却存在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还有部分医美机构通过虚假广告、编造用户评价等夸大医美效果,欺骗、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很难察觉,也很难维权。

根据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医美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收到医美相关投诉2108件;监测到与医疗美容相关的消费舆情250192条。天眼查数据也显示,在过去三年间,涉及医美行业的行政处罚数量呈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2240件增长到2022年的3292件。医美行业资质问题是关注重点,同时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现象屡屡出现。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金华市一医美公司在未获得相应资质或者授权情况下,在其经营场所放置“中国医师协会 会员单位”“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合作医疗”“静港 中国国际抗衰老中心 抗衰老基地”等牌匾,并在经营场所内宣传框中宣称“拥有亚洲整形最优势资源,开启金华整形美容大盘时代……”等内容。经查,当事人利用牌匾和墙面宣传框,向顾客宣传介绍其获得的资质、荣誉等情况,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

另外一个案例是,合肥一医美机构发布含有“让您不出国门,同样拥有世界最前沿的专业医疗服务”“零风险 安全”以及术前术后对比照等内容的广告,广告内容均无事实依据。同时,该机构还在互联网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含有“我院是经过国家部门认准许可的专业正规的课程培训中心……拥有多名在韩国各大专业机构深造并就职过……在我们学院可以学习到最纯正的韩国技术”“中韩专家全国多地授课”等内容的医疗美容培训广告。经查,相关内容均为编造,并且培训老师既未在韩国深造并就职过,也无医疗从业资质。

类似的,还有机构虚构在业内具有领先水平,知名医师亲自手术,知名人士曾在此手术……事实上,这些宣传语都是进行虚假宣传的惯用模式。这些医美机构在宣传时尽可能地夸大医疗美容效果,同时在广告中规避风险告知。

据天眼查统计,也有部分消费者反馈,医美机构利用修图后的照片,制造虚假案例对医美效果进行夸大宣传。比如,医美机构将非医疗器械的一般产品宣传成具有医疗功效的产品,使公众误解其产品有一定治疗作用;有部分机构为了获得客流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夸大美容效果、虚假分享个人经历;甚至还有医美机构以低息、无息等一些优惠诱导顾客进行“美容贷”,高额的贷款利息导致消费者最终遭遇恐吓、暴力催收贷款等困境。

律师说法:

防止“劣币”“良币”一起挨打

医疗美容行业进入消费市场这二十多年里,少数医美机构经营者一心想赚快钱,不注重建立机构品牌,维护医美行业信誉。在管理运营上偏重营销,淡化医疗属性,存在各种不规范行为,如超范围经营,发布虚假医疗广告,过度医疗,使用伪劣医疗产品、价格不透明等,才让部分医美机构钻了空子,造成今天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同时行业缺乏医美科普的宣传,一些消费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对医美医疗行为属性的了解,没能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美机构、医生和医美项目,也使黑医美趁虚而入。更有个别人贪图便宜而忽略安全,加上法律维权意识薄弱,难免上当受骗, 使得黑医美更有恃无恐。

天眼查风险数据显示,从事医美相关的业务企业中,3.26%的相关企业曾出现法律诉讼,8.57%的相关企业曾出现经营异常,3.87%的相关企业曾出现行政处罚;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医美相关企业共产生2790余条被执行人信息。

对此,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法务部主任曹伟律师表示,除去极个别的医美机构因不规范行为成为害群之马外,绝大部分医美机构都有品牌意识,都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能力。“黑医美和正规医美机构有天壤之别,其违规情况集中在非医疗场所、非医务人员、非正规医疗产品三个方面。”

行业之所以要严打黑医美和医美乱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推动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据天眼查统计,过去十年间,有12.36万家医美行业企业注册成立,行业企业总数占比超过97%;同时企业注销数量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296家到2022年增长到了6751家,注销企业数量的峰值出现在2021年达到8386家。

对此,曹伟提醒,黑医美惹的祸和犯的错,不能全算到规范的医美机构头上,应认真区分和理性看待,不能让医美行业跟着“黑医美”躺枪受伤。假如劣币和良币一起挨打,就影响了健康医美行业的正常发展,这不是规范行业行为的本意和愿意看到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