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后补贴时代,政策该如何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时间:2022-04-16 21:45:10 | 来源:《财经》杂志

文 | 李阳编辑丨赵成 财经汽车

▲ 图源网络

随着市场火热,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快速增长支撑了汽车总销量的逆势增长,2022年3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8.2%,已经超过国家设定的2025年所有新能源汽车车型市场渗透率20%左右的目标。

这意味着,过去以补贴为核心的新能源政策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补贴的权重正在下滑,尤其是今年以来,原材料大幅度涨价、芯片短缺、充电慢、充电难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冲击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将正式终止,届时,站在政策的角度,该如何激励支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稳定发展,引人深思。

后补贴时代政策应更精细化

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快速发展,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在过去的新能源政策中,补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大的发展助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斌团队结合政策的弹性系数和指标权重系数的分析,衡量政策工具对产业发展的相对贡献力,最终得出结论:从中央政策层面看,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总体有效,购置补贴对推动产业发展综合效果最明显,贡献度达到54.83%,第二名税收优惠政策的贡献度为15.38%。

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政策因素,贡献度之和超过60%,是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在成本上逐渐与燃油车打平,补贴的权重也在下滑。

不同的车型成本差距并不太一样,刘斌向财经汽车表示,“纯电动出租车在2019年时已基本达到了盈亏平衡线,但私家车领域续航在300公里以上的A级纯电动乘用车,可能在2025年之前还需要一定政策支持。”

具体来看,不同车型、不同应用场景需要的政策支持差别很大,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组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表示,“汽车电动化三阶段仍需要精细化、精准化、差异化施策”。

比如,货车电动车就特别需要政策扶持,在龚慧明看来,“新能源乘用车已经进入到了‘送一程’的阶段,但货车电动化还处于‘扶上马’的阶段,无论是轻型还是重型,市场占比非常低,经济性激励措施和非经济性的管理性手段还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后补贴时代的政策方向,刘斌则提出六点建议。

第一,加强双积分管理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长效激励机制;第二,对中重型货车尤其重型货车,需要给予购置补贴或者优惠各方面的支持,来弥补差价;第三,需要持续税收支持降低购置和保有的成本弥补,如消费税、车船税等税收的支持;

第四,全方位制定使用环节的交通支持政策;第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制定零排放区或者低排放区的政策;第六,全面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包括土地保障、奖补、技术创新等等。

上层建筑决定下层基础,只有后续的政策积极有效,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在后补贴时代走得更快。

补贴向充电倾斜,换电只是过度

▲ 图源网络

一个行业共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提升充电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

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49.2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96.5%,这一增速已经慢于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4倍。

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立理向财经汽车表示,“今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应当从汽车端转向充电端的基础设施上。充电设施如果建得多,反而有利于降低车的成本”

在李立理看来,未来充电基础设施补贴需加强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公共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地区的补贴,二是强化绿色保障,加强对车网互动应用的支持;三是助推充电技术升级,尤其是3C及以上快速充电技术。

至于当前比较热门的换电模式,在李立理看来更多的只是过渡型技术路线。“过渡期有多长、应用的场景有多广,主要取决快充技术进步。”李立理表示。目前,快充技术的发展比预期快得多,按照李立理的预测,5年以后,充电较难依靠换电的场景就不基本不存在了,届时换电的必要性将大打折扣。

不过,李立理也表示,在当前快充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突破的阶段,换电作为一个过渡型技术路线,尤其重卡领域,通过换电解决重卡领域电动化转型的破局,还是有着重大意义。

这与业内普遍的观点相左。今年1月宁德时代宣布入局换电领域,车企纷纷跟进;3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在两会上建议应该加速推动换电模式标准化、通用化,进一步完善换电车型相关政策法规,对换电车型公告法规进行优化,建立换电车型专属的公告认证体系,形成车电分离下的车与电池的分开认证。

奥动新能源品牌与公共事务中心总经理黄春华更是向财经汽车表示,“2022年则可看作换电模式从B端走向C端的元年。”显然,关于换电,业内仍存有争议,但对于充电设施的建设,业内基本已达成一致。

龚慧明还提出,一线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面向向全面电动化的转型,而不是应急,需要从底层逻辑设计基础设施规划,不仅要考虑数量问题,还要考虑真正的需求和时空分布的合理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