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卫哲、冯林:王石、李宁都入场,SPAC挤爆港交所,哪些创业者更易抓住机会?

时间:2022-04-23 14:46:10 | 来源:创业邦

作者|高贵萍

编辑|及轶嵘

图源|图虫创意、受访者提供

2021年,嘉御资本董事长卫哲和易界董事长兼CEO冯林决定携手做一件“新”事。

嘉御资本沉淀了10年投资经验,已助力30余家被投企业成长为独角兽,卫哲个人有外资、投行、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等工作经验。易界专注做并购结构设计,以及境内、跨境融资。

他们要开启认识7年来的一种全新合作模式——发起SPAC。

彼时,港交所增设SPAC上市机制正在酝酿中,SPAC上市主要集中地美国已是风起云涌。

据NASDAQ数据,2009年,通过SPAC在美上市的公司仅为1家。2020年,这一数据飙至248家,募资总额约834亿美元,首超传统IPO模式。2021年,SPAC来势更猛,共613只SPAC上市,募资总额近1450亿美元。

卫哲和冯林将中美市场进行对比,研究在美国通过SPAC上市的企业后续发展情况,并以此推导他们将发起的这家SPAC的关注领域、筛选标的的标准。

2022年1月1日起,港交所全新SPAC上市机制生效,成为继韩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之后的亚洲地区第四个引入SPAC上市机制的资本市场。

2月15日,Vision Deal HK Acquisition Corp.(后简称 “Vision Deal”)正式向港交所提交A1文件,由嘉御资本董事长卫哲先生、易界,携手Opus创富共同发起,成为港交所SPAC上市潮中的第六家。

截至4月18日,港股已收到12家SPAC的上市申请。在发起人中,有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体操王子”李宁、春华资本胡祖六、“赌王”何鸿燊之子何猷龙、周大福创始人郑裕彤的孙子郑志刚等。

什么是SPAC?这种交易模式又有着何种魔力,吸引了诸多知名人士和机构纷纷参与?

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是以收购为目的的“现金壳”公司。发起人先完成SPAC的上市,并在二级市场募集资金;此后在一段预设时间内(港交所的规定是36个月),寻求收购一家私有公司,将其装入“壳”中,从而实现私有公司的迅速上市。在完成并购交易前,SPAC公司自身不存在任何其他业务。

如果在预设时间内收购没能完成,SPAC公司到期将清算,投资人收回本金。如果DE-SPAC(被收购企业装入壳公司成为普通上市公司)过程顺利,SPAC公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

作为港交所新事物,SPAC不乏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企业、发起人、投资人的多赢。有人从美股 SPAC 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以及监管趋严角度出发,认为SPAC“投机”成分颇多。

SPAC的“真面目”到底如何?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创新IPO模式意味着什么?创业邦和嘉御资本董事长卫哲、易界董事长兼CEO冯林聊了聊,他们眼中中美市场的异同, Vision Deal的进展,以及SPAC对创业者的意义。

香港SPAC会成为“精品店”

创业邦:SPAC在美国市场为什么会出现“先松后严”的现象?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卫哲:任何投资都是左手抓资金端,右手抓资产端。美国SPAC的起落是由于资金端变化和资产端变化而呈现新局面。2018年以后,美国资金端流动性过剩,对冲基金、长线基金规模放大,把钱放进SPAC,从会计和审计角度来说,既能够被算作持有现金,又有机会拿权证和向上获利空间的可能性,所以美国很多基金对SPAC很踊跃。

现在的趋势是,美国加息,SPAC对投资人除了本金保证外,为吸引资金,还保了1%甚至2%的年化利率。另外,资产端出现了很多之前市场上没有可对标的公司成为SPAC的标的,因为是一级半产品,需要一级半投资人做一次预判断和预估值。无对标,二级市场投资人看不明白,这也成为出现估值倒挂的一个底层原因。

创业邦:有人对SPAC融资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只有表现不好的企业才会走SPAC模式。

卫哲:在美国有可能,在香港没可能。我们在和一些潜在标的公司交流的时候,他们也觉得香港跟美国不一样。美国通过SPAC上市的公司确实良莠不齐。但香港SPAC恰恰会成为精品、有特色的公司的融资通道,甚至会比传统IPO更能吸引二级市场眼球。

因为有专业发起人、投资人认可,又符合港交所主板要求,怎么会是差的公司?一定是比一般IPO更好的公司。我相信香港对SPAC的监管从严逐渐变松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得力举措。

创业邦:如何看SPAC在港交所的地位?

卫哲:香港的SPAC不会替代主流IPO,但它会成为主流IPO的有力补充。美国在过去两年SPAC的数量和融资额超过IPO了,我们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如果说IPO是个大超市,美国SPAC是个杂货店,而香港SPAC是精品店和特色店。

创业邦:和其他SPAC相比,Vision Deal的特点以及进展如何?

卫哲:别人是先做SPAC,再找资产。我们是先有了潜在资产标的,再决定做SPAC。

我们是市场上唯一一家主动缩短了联交所规定的DE-SPAC的时间上限。前五家都是24个月(上市后24个月内公告并购),我们则承诺18个月,缩短了6个月。我们的内部时间表还要快于安排。

创业邦:能否介绍下潜在资产标的来源?

卫哲:嘉御一贯的风格是靠咨询带来项目,目前的潜在标的,我们都为其提供过免费咨询。我们过去PE单笔最大投资额在5000万美金左右,这些标的目前对资金的要求在1亿到3亿美金,超出了我们PE的投资范围。但这恰恰是SPAC最合适的范围。

这是我们为什么有信心,且缩短时间做SPAC的原因。我们需要做并购的伙伴,所以联手了专注做并购的精品投行易界。

创业邦:Vision Deal潜在标的属于科技和消费领域?

卫哲:是的。我们的科技进一步聚焦在车的智能化技术。因为我们坚信车的两个趋势不会改变。一个是车的新能源化(在二级市场已经证明),一个是智能化。另外,我们保留了嘉御最擅长的消费,含国内消费,也含跨境电商出海的消费。保留的原因是,我们要判断未来几个月香港资本市场的走势。

消费在香港有很成熟的估值体系,但可能会没有惊喜。科技在香港可能有爆发力,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估值体系。所以我们出于对SPAC投资人负责,保留了这两个体系、两个行业。目前我们是在等待最后的聆讯和发行过程,预计在5月份完成上市。

创业邦:能否介绍标的共性?

卫哲:第一,体量要大。

我们分析了美国的哪些SPAC让投资人赚了钱,哪些没赚钱。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SPAC本身体量和标的资产体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美国的这一比例平均在1:5到1:7之间,也就是1亿美金的SPAC最后合并完成后的估值大概放大5~7倍。而赚钱的SPAC的比例是1:10到1:20。也就是说1亿美金要对应10亿~20亿美金。换言之,体量要大才能保证流动性好。

第二,保证投资人的收益。我们希望并购后的估值和可对标公司,比如已上市的公司,和我们PE的回报标准一样,不低于年化30%。

第三,行业龙头企业,第一、第二名。

第四,市值、营收、利润等符合香港主板的上市要求,境外架构,三年审计历史。

创业邦:这四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预防了美国市场上出现的SPAC装入资产后出现估值倒挂的情况。

卫哲:是的,美国SPAC有亏钱的,有赚钱的,我们分析赚钱的,将好的标准引入到我们这次的标准中来。

创业邦:除了Vision Deal关注的两个领域,还有你看好的其他适合SPAC的领域吗?

卫哲:我也看好市场上以医疗、医药为核心的SPAC。很多医疗医药SPAC的发起人也是“产业+ PE”的组合,一个具有PE的投资能力和经验,一个在医疗医药行业是资深企业家。这种组合对很多医疗药企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结合,相当于“买一送一”。

创业者不要为了SPAC而SPAC

创业邦:今年一季度港股IPO数量和募资额相比去年同期断崖式的下滑。但SPAC投资人为何却如此踊跃?

卫哲:目前香港不是流动性资金过剩,而是找资金避风港的问题。SPAC特点是本金100%安全。如果投资人觉得定价不好、标的不好,还可以选择全身而退。

SPAC允许部分资金方跟着优秀的PE一起做,是“一级半“市场,既不是一级也不是二级,比一级流动性要快,比二级进入估值要可控,上行有分享收益的空间,下行对资金方有确定性很强的安全。

创业邦:保险科技前几年特别火,现在面临上市难问题,文娱、金融科技类项目也是。对投资人来说,SPAC会不会成为盘活这类领域股权的一个解决方案?

卫哲:我们这次选择的都是符合国家支持、鼓励的行业。将一些未来可能面临政策极大不确定性的公司装入SPAC,也是对投资人不负责。我们不会去考虑有潜在政策不确定性的行业。

创业邦:对于企业来说,通过SPAC快速上市,会不会造成一些创业者的浮躁,或影响到所在领域的创业生态?

卫哲: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有利的方面,企业可以快速接触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的融资、获得更大的关注度。但如果这个企业符合IPO条件,但业务、财务、组织没有准备到位,有点拔苗助长的话,那也是有害的。

创业邦:创业邦面对的创业者比较多,你除了投资人,还是湖畔大学、黑马训练营、领教工坊等商业大佬频出的学院的主讲老师,能否给创业者一些建议?

卫哲:我经常说的一句话,不要冲着SPAC去SPAC。因为有了SPAC这一产品,企业就和投资人、团队说,把业务做起来的一个目的,就是以后去装SPAC。这样的方向肯定是有害的,SPAC应该是企业发展水到渠成的一种选择。

创业邦:对于企业,能否给出关于DE-SPAC的建议?

卫哲:按香港规定,SPAC发起人至少要在上市后锁定1年。也就是说,通过SPAC上市的企业多一个选择,可以让优秀投资人在你上市后帮助你一年。传统IPO企业上市后面对的是二级市场投资人,得不到类似嘉御资本这样的专业投资机构的赋能。所以选好SPAC,是一个比传统独立上市要好的加分项。

创业邦:创业者需要慎重考虑的点有哪些?

卫哲:除了我讲的优点外,我必须要说,没有一件事是没缺点的。SPAC的一个显性缺点,就是在同样的融资规模下,它的成本比传统IPO要高一些。

SPAC发起人会有上市后20%的干股。另外,对SPAC投资人,每认购两股A类股份赠送一份上市权证。这些综合成本,最后都是创始人要承担的。

这个成本不是现金成本,是稀释后相对固定的。如果标的体量大,又看好发起人的赋能,看重确定性,这个成本是值得的。如果标的太小,或者对确定性要求、对发起人的赋能要求没那么高,那这个成本就是要考虑的。

创业邦:除了成本高之外,和传统IPO相比。SPAC还有其他的潜在风险吗?

卫哲:在DE-SPAC的过程中,SPAC投资人有一次投票表决的机会,只有超过51%的赞成票,装SPAC才能成功。发起人会站在企业家这边,尽可能帮助留下更多赞成票。传统IPO没有专业机构全力帮助企业发行成功。

创业邦:SPAC发起人在选择标的时可以收购自己投资的企业吗?

卫哲: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有利益冲突,需要回避很多投票,要做很多披露。因为装的价格高了,原有的投资人满意,但新投资人可能不满意。

创业邦:这种利益冲突靠发起人自己平衡,还是有相关规定?

卫哲:联交所有一定的规定。

创业邦:SPAC要得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普遍认可,这个过程大概有多长?

卫哲:明年。等第一批DE-SPAC成功后,就能够证明为什么港交所的SPAC是特色店和精品店。在发起人严格、投资人严格、目标资产严格等前提下,我坚信在这个机制保障下,大部分SPAC会是高质量精品店的项目。

“先行者不能把市场搞砸,

核心是控制项目质量”

创业邦:2014年易界成立,并开始在并购方面展开布局。当初是如何关注到SPAC?

冯林:我们擅长做跨境并购和融资。从2021年开始关注SPAC。SPAC是综合性产品,结合了并购。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和我们业务能力匹配,可以自然延伸到的新业务线。

创业邦:Vision Deal关注领域的选择出于哪些考量?

冯林:市场上目前能看到的赛道,科技比较广,从高端制造到传统软件方面的科技等等都有。我们很清晰地盯着两个赛道:一个和智能车有关的科技公司,也就是车的智能化。一个是供应链驱动的消费品牌,和其他SPAC相比,我们关注的更细分。

创业邦:以后易界会不会将SPAC当作一块重点业务去做?

冯林:肯定会。现在有12家提交了SPAC,还有不少人即将提交。但如果去跟传统一级市场的投资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一级市场是几千家投资机构,几千家FA竞争。而SPAC的竞争要小很多,机会是很大的。

我们希望在特定领域做成第一名。和嘉御合作,相信能做到最好。我们想做的不是一家SPAC,而是一系列SPAC。

创业邦:机会的另一面往往是挑战。

冯林:现在的核心是,先行者不能把这个市场搞砸。我们最核心的是要控制项目质量,保证投资人能赚到钱。这是可以持续发SPAC的前提。

创业邦:美国对SPAC的监管加严和SPAC公司股价下跌,会对香港SPAC的发展造成影响吗?

冯林:我觉得没有影响。

第一,美国SPAC火的原因是因为流动性。在90年代就有SPAC市场,但一直没有特别火。2020年疫情下,整体减息放水。资金端有大量闲钱。对冲基金等把现金存在SPAC账户里,既可以算作现金持有,又有机会拿到权证和向上获利空间的可能性,这也促成了SPAC市场在2020年、2021年的繁荣。而香港市场不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是市场波动,对投资人资产配置而言,SPAC是避风港。

第二,鉴于美国市场出现的问题,香港市场从紧从严来制定规则。

美国市场SPAC有三“松”:发起人端松,只要能融到钱,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发起SPAC;标的端松,各种资产都能装入SPAC,只要企业未来有一个很好的故事讲;投资人端松,谁都可以去投,散户成为主力军。这导致一个现象:发起人忽悠资金先进来,SPAC企业良莠不齐。不少企业在DE-SPAC后出现估值倒挂。

香港对SPAC有三“严”:对发起人要求严格,发起人要有投资背景,持有香港券商牌照。这使得对未来追责的监管变得更好;对标的严格,被收购企业基本上都符合港股IPO主板标准,通过这一机制将只讲概念的公司挡在了外面;对投资人进入严格,要求75%的投资人是专业投资机构,高净值人群最多不超过25%,且单笔投资不小于100万港币。这就杜绝了想投资但缺乏经验的股票散户。

同时,企业被收购完后,SPAC对非机构投资人开放,避免了流动性不好的问题;香港SPAC可能没有美国市场的强爆发力,但更稳定。

创业邦:你提到的牌照,现在Vision Deal的发起方中拥有牌照的是创富吗?

冯林:是的。英国牌照比较复杂,需要申请豁免,我们觉得有些麻烦。

创业邦:香港SPAC如此严格,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企业完全可以正常IPO了,为什么还要选择SPAC?

冯林:DE-SPAC有几个核心优点,第一,确定性较强。上市时间确定性强,融资额确定性强,估值确定性强。尤其是在市场进入熊市或接近熊市时,很多创始人并非追求估值越高越好,而是追求更强的确定性。

第二,更高灵活度。比如新股、老股的定价,SPAC可以同股不同权来上市等,这对部分企业很有吸引力。此外,传统IPO很难对管理团队做额外激励,但SPAC可以谈业绩承诺,及额外激励等。

第三,速度上更快。传统IPO是固定时间表,SPAC跟标的条款谈完后,正式公告、交易完成等,时间表自主可控。有时快几个月或许就意味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事情。

第四,在易界和卫哲总的资源积累上,会持续性地给公司提供战略上的指导和建议。

SPAC装标的时估值要合理

创业邦:哪些创业者更适合通过SPAC的方式上市?

冯林:原则上符合高效增长速度的公司未来都有机会。

创业邦:现在市场上对SPAC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多赢的IPO模式,为投资人赚钱,企业也能更快的上市。还有一些观点认为,里面会有一些投机的因素。

冯林:如果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我也会愿意考虑这个投资,因为这个投资是不会亏钱的。在美国投机的人很多。在香港比较少,因为SPAC投资人要求都是专业投资人,都有投资成本。

创业邦:但也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能赚到钱,比如后期进入的投资人有亏损的可能?

冯林:核心就是标的。美国出现估值倒挂,是因为当时装标的时估值太高了。之后大家回归理性,股价就跌下来。

总体而言,后期进入的投资人更需要对项目基本面做分析和判断。香港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会更小。因为我们装标的时估值相对合理。理论上看,未来公司价值会随着收入利润的增长,股价也会同步增长。所以控制好进入时的估值,对被收购的企业也是好事情,他们也希望股价能稳步上升。

创业邦:易界作为SPAC发起人,以及拥有做并购多年的经验,能否给DE-SPAC的企业提一些建议。

冯林:核心是要把业务做好。还有就是投资人关系。不少企业没有把IR(Investor Relations,投资者关系)放在重要的一个位置,甚至没有这个部门。我们作为股东,作为发起人,有这个优势,可以协助企业做未来的一些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投资机构要做的投后工作,本质上是一样的。

创业邦:就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SPAC的本质,你觉得是什么?

冯林:对于投资人而言,SPAC是个无风险开盲盒的投资模式。对创业者来说,SPAC是一个快速融资通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