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爱情神话》:都市中年饮食男女的生活切片

时间:2022-02-12 08:46:06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 / 柳莺

平心而论,《爱情神话》的出圈是值得华语电影圈庆祝的事件。倒不是因为90后山西姑娘邵艺辉作为“非本地人”,写出了一个如假包换的上海故事,而是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一组难得的松弛有度、恣意有趣的人物形象,而这不啻为近年来大陆电影中的稀缺品。

故事里,徐峥饰演的上海爷叔老白单身多金,也颇有雅趣,在生活、工作中与三个女人产生了交集。她们一个是和老外离了婚的单亲妈妈李小姐,一个是被跑路的丈夫撇下的格洛瑞亚,最后一个则是他时不时上门找茬的前妻蓓蓓。故事以老白为轴拓展开去,用一个老克勒的眼光审视城市里的女性。老白坐落于原法租界的家也是众人聚散的根据地,几场重要的餐桌群戏交替上演。

尽管通篇从男性视角出发,《爱情神话》讲的却是女人的故事。电影里女人们过的生活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哪怕表面光鲜精致,背后总有不为人道的艰辛。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李小姐,还是格洛瑞亚,都没有被描摹成渴望同情的隐忍者。她们可以哭泣、可以狼狈,但每当老白以“男性保护神”的形象出现的时候,她们立马祭出自我保护的铠甲,利索又不失分寸地和他划清界限。而前妻蓓蓓,这个在常理中最应该和老白保持距离的女人,却时常“不知好歹”地越界,依然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他的领土上,而后者却也无可奈何。于是,在《爱情神话》中,出现了一种在华语现实主义影片里难得一见的场景——一群女人,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男人不再是眯着眼睛欣赏、窥视,反而是皱着眉头期待仰望,不知何时才能得此幸运获得异性的垂青。

有人将《爱情神话》的好口碑归功于海派文化的魅力。对于上海观众来说,全程沪语对白当然倍感亲切。不过在我看来,海派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征服全国各地观众,其实是个玄学。电影能引得非沪观众的共鸣,与其说是上海的功劳,不如说是故事吻合了大家对这座城市的想象。《爱情神话》里描摹的环境无疑是经过提纯的,摄影机扫到的范围被严格地限定于最有腔调的繁华区:老白吃好夜饭步行五分钟就能到李小姐的家,国际学校的校车分毫不差地停在他儿子开的咖啡店旁边。就连那个只要一秒钟就能识别出手上断了跟的皮鞋是上万块Jimmy Choo的小皮匠,和主角也不过一街之隔。主角们辗转于市中心方圆一两公里内的咖啡店、话剧中心、老洋房……如此生活状态,简直不要太上海。电影里,邻里间的烟火气是精心建构的,老房子是经过滤镜修饰的,脏乱差得恰到好处。主角老白作为上海男人的形象,也是一笔一划,按照刻板印象描摹出来的:妻管严、会做菜、心思细。这些城市地标和性格模式在多大程度上构成真正的上海特质,其实是需要被讨论的。但这些问题在电影的逻辑中被最大程度地简化,以上事物被征用为行之有效的符号,编织进这个“一男三女”的故事中。

但我也相信,这一简化的处理决不能用“粗暴”或“欠考虑”来形容,相反,这应当是主创在基于市场评估后,深思熟虑的选择。毕竟,电影是拍给普罗大众看的,拍《爱情神话》不是为了让“上海”出圈,而是为了讲述都市中年的情感百态。换言之,老白的故事,也可以发生在北京、在中国香港,甚至在导演的家乡太原。因为那里同样有单打独斗、潇洒无比的熟女,也同样有沉湎在旧时文艺梦想里的中年大叔。两群人盘踞在情感的两端,不急不躁地审视着自己和彼此,热时保持距离,冷时抱紧取暖。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希望新老创作者们,都能像《爱情神话》一样,去捕捉游走在不同城市的有趣灵魂,去描摹不同地方的人生状态。在那里,男人们可以一边沉迷在对索菲亚・罗兰的幻想中,一边为自己发福的容貌感到焦虑。而女人也可以不以嫁人为目的,大大方方地享受恋爱的滋味。

(编辑:杜尚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