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去太空住半年,宇航员的脑子被挤了,里面的线路也变了

时间:2022-03-11 09:45:53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太空中,缺少力的束缚,连头发也能向四面飞。可为什么脑子会被挤?

撰文 " 栗子

审校 | 二七

生活在地球上,大概没有哪种动物能不受重力的支配。

人类也不例外。我们体内的骨架,便是在重力的严格约束之下制造出来的。好像盖房子那样,如果结构设计得不够坚固,建筑物轻易就能被重力摧毁。

不只是人体骨架,我们的每个细胞都会受到重力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细胞之所以很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重力限制了它的尺寸:细胞越小,重力的作用越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就需要更复杂的细胞骨架,来支撑整个细胞不被破坏。

听上去,是重力让生命变得艰难。但各种动物能在这样的星球繁衍生息,就表示我们已经演化成了适应重力的版本。如此一来,反倒是失重环境,更能给身体造成伤害。偶尔坐坐过山车或许无妨,可如果像宇航员那样,离开地球去太空飞船里住上半年,体内的变化就不容忽视。

关于太空旅行的影响,除了骨质疏松之外,最常被人提起的可能要数脑部的变化。最近,有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发现,经历过长时间太空旅行的人类,脑部的神经连接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被挤得变了形

地球上的我们,总是能感受到重力的牵引,就算搭上飞机去到万米高空,也不太可能在机舱里漂浮——往上跳便会落下来。但当宇航员乘坐的航天器,在火箭的推动下,以第一宇宙速度冲进太空,就可以围绕地球飞行,而不会立刻掉落了。

航天器绕着地球飞,宇航员也绕着地球飞,两者速度几乎一致,所以宇航员很难感受到那股牵引着自己的力量,也就进入了“失重”状态。不过,就算速度再接近,宇航员和航天器也不是完全的相对静止,或者说太空中重力对人和物体的影响并不是零,只是非常小。实际上,宇航员是处在“微重力”(microgravity)的环境。

在缺少束缚的情况下,哪怕一滴水也会展现出与地球上不同的风貌,变成球形漂浮在空中。而人体内也有不少液体,在正常重力条件下,液体自然向下流动,但微重力的环境会阻止一些液体流向下肢,让全身各处的液体被重新分配。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液体更多地流向脑部。

从前已经有科学家发现,在太空生活半年后回到地球的宇航员,脑脊液(CSF)所占的体积增加了。脑脊液是在脑和脊髓的中空空间里流动的液体,起到围绕和保护的作用。不过,当时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到神经连接的层面。

而如今新的研究认为,是这些液体的重新分布,让脑部的一些神经连接发生了变化。

一群科学家通过欧洲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的合作项目,观察了12位俄罗斯宇航员:他们都经历过一段长期太空旅行,平均时常172天,接近6个月。

团队利用一项名叫纤维示踪成像(fiber tractography)的技术,它能根据扩散磁共振成像(dMRI)提供的数据来重建3D图像,图中会包含各种神经束,以便科学家看出脑中的“布线方式”有无改变。为此,研究者在宇航员出发去往太空前、回到地球10天后,以及回到地球7个月后,都进行了测量。

最初,他们只是观察到宇航员脑中的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形状有变。胼胝体是一大束神经纤维,就像连接左右两个脑半球的“中央高速公路”。科学家起先以为,是胼胝体本身的结构变化造成了形变。

但后来,研究团队注意到了与胼胝体相邻的脑室(brain ventricles):从太空回来后,宇航员的脑室扩张了。脑室本就是生产和储存脑脊液的空间,充满了液体,也因为去过太空而变得比从前更大。科学家相信,正是脑室的膨胀,让相邻的神经组织——胼胝体产生了微观结构变化。

当然,胼胝体并不是唯一变形的神经束。科学家还观察到,一些与感觉运动有关的神经束,如皮质脑桥束(corticopontine tract)、皮层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等等,在太空旅行前后也出现了微观结构变化。感觉运动(sensorimotor),是指一个刺激作用于感觉神经、传至大脑、再由运动神经发出动作指令的这一系列活动。在太空旅行途中发生变化的感觉运动束里,有许多还连接着小脑,而小脑是负责运动控制的部位。

对此,论文的一作安德烈·多罗辛(Andrei Doroshin)说:“在失重状态下,宇航员们可能需要大幅度地调整自己的运动策略(来适应环境)。”

观察结果也让科学家相信,宇航员的大脑被“重新布线”了。虽然在回到地球的7个月后,一些神经组织的结构变化,比如胼胝体的变形,已逐渐恢复。不过,仍然可以观察到一部分改变。而在没去过太空的对照组中,并没发现类似的改变,就排除了自然衰老这个因素。

脑部还会往上移

虽然,这是第一次有研究者在神经连接的层面,真实观察到宇航员脑部的变化。但人类早就不是第一次感受到,微重力环境对人脑的破坏力了。

曾经去国际空间站工作过的宇航员里,半数以上都在回到地球后出现过视力受损的问题。科学家们称之为太空飞行相关神经视觉综合征(Space flight-associated Neuro-ocular Syndrome,SANS),视神经肿胀、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出现白斑等等,都是相关症状。

在2017年11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当中,科学家也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观察了一些参与长期太空任务的宇航员。结果发现,他们的头部大多有一处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脑部在颅骨中的位置往上移动了。相比之下,参与短期太空任务的宇航员,就没有出现这个变化。

那么,脑部上移又会怎样呢?研究者发现,曾经长时间住在太空的宇航员,脑顶发生了“拥挤”的现象,脑回和脑沟变窄了,脑部的凹陷和凸起令它展现出折叠的形态。科学家说,这就意味着在人脑顶部,留给脑脊液流动的空间变少了。

假如脑脊液的流动受阻,颅内的压力便可能增加。团队推测,宇航员们的视神经肿胀,或许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只是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2020年4月发表的另外一项研究,同样针对视神经肿胀,但并非只关注脑顶这一个部位。这支研究团队的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宇航员们在长时间的太空旅行后回到地球1年,脑脊液的总体积依然比去太空之前要大。不止如此,脑部的总体积也有所增大。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那些宇航员的脑垂体变形了:比去太空之前更矮更小。而且,在没去太空时垂体偏向鼓胀,而住过太空后,垂体变得更加扁平或凹陷。他们认为,这就是太空飞行使颅内压升高的证据,也是视神经肿胀的原因。

不论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宇航员脑中发生的重大变化,都足以令人瞠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类进入太空,失重旅行给宇航员们带来的健康问题,也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究。唯有找到对抗微重力的有效方式,才能更好地保护那些探索宇宙奥秘的先驱。

原论文: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cir.2022.815838/full

参考链接:

https://blog.frontiersin.org/2022/02/18/brains-of-cosmonauts-get-rewired-to-adapt-to-long-term-space-missions-study-finds/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e-brains-of-space-travelers-get-rewired-to-adapt-to-their-new-environments

https://www.space.com/cosmonaut-brains-rewired-by-spaceflight

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020191413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705129

本文转自环球科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