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全流程助力中小银行小微服务

时间:2022-03-25 20:45:50 |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如何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逐步成为保实体、保就业、保民生的关键。日前,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强调,金融机构必须从大局出发,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小微企业主力军,能否全方位评估困境、全流程应对挑战,无疑决定着“稳”的基石能否打得牢、“进”的动力能否挖得到。

毛细血管与微循环: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增提降补”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发挥着微循环的重要作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显示,我国市场主体从2019年的1.2亿户到2021年增长至1.5亿户,尤其在批发零售、制造业、住宿餐饮、建筑业、居民服务等领域,小微主体占比最高达97%。

图:小微企业发挥微循环作用图:小微企业发挥微循环作用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传统融资困境,普惠金融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是货币政策多方发力,通过央行降准、支小再贷款等在货币层面给予小微企业发展增加资金支持。二是货币工具直达传导,通过延期还本等付息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流动性再提升。三是压降融资成本,通过对小微贷款的规模、户数、信用贷、续贷等指标量化评价,让普惠型贷款平均利率大幅降低。四是财政方面减税降费,通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定向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进一步补贴扶持。

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等多措并举初步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活动的增、提、降、补,逐步释放小微经济体的市场活力。

中小银行小微服务面临内外双重挑战

随着小微经济体活力释放,小微金融多层次市场主体格局也在初步形成。当下,在国有大行层面,头雁效应愈加明显。中小银行则呈现蜂群效应,主体数量最多,在普惠型小微贷款体系中占比份额最高,达到46%、接近一半,是名副其实的小微金融体系主力军。同时,中小银行由于单体能力相对不足,更多通过行内自建、合作共建等方式,靠与增信机构、助贷平台形成市场合力。例如,融资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增信机构对小微金融客户下沉发挥信用支点作用;互联网助贷平台利用技术赋能帮助区域性银行提升小微金融能力,对优化小微企业金融生态发挥技术支点作用。

图:小微服务呈现多层次体系图:小微服务呈现多层次体系

中小银行的小微服务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外部挑战。在成本压力方面,小微企业在民生类市场主体中占比较高,当小微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时,还款能力恶化,导致小微信贷不良率的风险攀升。在收入压力方面,大行的挤压和监管的收紧也带来双重负面影响。尤其中小银行面临与助贷机构合作出资的互联网贷款余额总量限制、异地放款限制等,直接倒逼助贷合作模式亟需改造。

其次是内部挑战,表现为风控、获客和科技三大难题。在风控难题上,大行下沉导致中小银行不得不进一步耕耘下沉市场,被迫开发风险更大的长尾客户,对风控能力提出严苛要求,短期内需要快速升级风控模型,而中小银行恰恰在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更加迟钝、匮乏。在获客难题上,受监管要求,中小银行未来只能区域性经营,导致获客受限和空间受限,而中小银行的物理网点的增加又很难在短期甚至在中长期内快速解决。在科技难题上,资金不足和人才短缺也导致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缓慢、滞后,而简单的技术升级又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从而自限于技术瓶颈。

全流程重塑小微服务

不难发现,内外双重挑战之下,中小银行小微服务的核心要素呈现共性。回归诸多要素本身,逐个击破、全流程提升或许是小微企业服务的破局之道。

第一,科技支撑。中小银行对数字化转型在态度上已有共识,如何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构建与中小银行适配的科技建设路径需要监管与市场共同努力。是科技外包,还是抱团研发,值得更多探讨。如中小银行在抱团研发方面已经取得成功实践。一个是农信社体系,现在很多省联社搭建银行核心系统、风控中台等,对省内各地市农商行和农信社统进行赋能,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体系内规模效应。另一个是城商行体系,山东城商行联盟由十几家城商行构成,联盟为成员行提供核心业务系统、互联网金融系统、外联业务平台和大数据服务等,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批城商行的共性化科技资源整合,满足一些共性化科技需求。

第二,精准风控。风控作为小微业务持续发展根本保障,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持续完善大数据体系。中小银行的困难在于自身数据不够大,需要外部数据合作,包括接入政府信息数据,这需要做政府更广泛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供应链金融。中小银行可以与当地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如果头部大行已经覆盖当地龙头企业,那么中小银行可以考虑肩部企业、特色企业,在产品和风控方面进行合作探索。三是引入外部增信。譬如融担公司和信保公司,通过持牌、合规机构的风险分担进一步提升风控水平。

第三,批量获客。一是实现网格化经营,加强数字化赋能客户经理,提升人均管客效能,建立区域客户经理与小微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关系。相比线上获客,网格化营销会是未来小微批量获客的主要模式,且更具有操作性。二是在场景和渠道获客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如连接更多生态合作伙伴,通过技术赋能小微企业,根据小微企业场景需求提供更多SaaS服务、小微客户经营软件等。

第四,敏捷组织。现在许多中小银行内部组织架构设置仍旧相对传统,完全可以参照大行做普惠金融事业部的顶层逻辑,在小单元层面进行借鉴,如建设小微专营中心、敏捷产品研发团队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面对市场环境变动实战,让销售、风控、产品研发和科技能够在小微业务应对上更加敏捷,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小微服务能力。

以平安普惠“全线上业务流程+线下咨询服务”模式为例,凭借其在线下获客、风险分担、科技创新等全流程要素优势,长期成功配合各大银行主体,尤其广大中小银行为更多普惠型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21年末,累计服务人群达1680万户,其中八成流向小微企业主。

以其他平台为例,中小银行小微服务能力也可在风控、获客、科技方面获得专项提升。如在风控方面,百融、同盾已经探索出如何更加规范、更加高效地与中小银行建立新型合作。如在获客方面,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平台、财务类软件包括金蝶、用友等,已实现收银类、POS类的获客效率提升。如在科技方面,越来越多科技IT系统外包商涌现,诸如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科技公司等,已经深入且广泛地赋能于助贷各个环节。(作者:程 瑞/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