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墨线:我看书法之“力”

时间:2022-12-11 08:46:06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我看书法之“力”,希望以下我看书法之“力”的内容对您有用。

■林芝绿

(佛山市禅城区郊边小学教师)

关于贯穿书法整体的“力”,从何而来呢?

其一,力从筋骨来。历代书论家多数都将人的血肉筋骨、精神气脉用来比喻书法。颜鲁公说:“力谓骨体。”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钟繇《用笔法》:“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卫夫人《笔阵图》里说:“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所以墨会不会变成墨猪,在于墨里有没有筋骨的支撑。钟繇的“多力丰筋”、颜真卿的“雄媚”、卫夫人的“墨猪”说,都强调书法字体无论直观呈现上是肥是瘦,也不管是以柔美呈现还是以阳刚呈现,都必须有筋有骨。那么,怎样有“筋骨”?从书写心态、书写速度、执笔、书写姿势中获得“筋骨”。李世民《笔法诀》:“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 刘熙载《艺概·书概》:“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心坚、指实、腕臂肘皆悬,这都是获得“筋骨”的方法。

其二,力从中锋用笔来。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里的“藏头护尾”不是指我们常说的起笔藏头,收笔回锋,而是说中锋用笔,可以借助《九势》中所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来理解,强调用笔不偏不侧。中锋用笔,全身之力沿着笔尖直达纸面,力量集中,力透纸背。

其三,力从工具选择来。毛笔仅依靠一支笔就能够书写出千变万化的线条,使中国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变成艺术,和绘画、雕塑相媲美。所以工具的选择和搭配也很重要。王羲之《书论》:“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意思为在纸质柔软的纸上书写,用硬毫;在纸质硬的纸上书写,则用软毫。书写前的工具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笔的软硬,纸的厚薄、吸墨性大小、摩擦力大小,墨的浓淡、枯润等。蔡邕《九势》:“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也提到了笔的重要性。

“力”怎样存在于书法中?书法的力不是写字的时候多用力,力依靠字的“骨架”存在,“骨架”使字表现出来力量感。骨架虽然是硬的,但有血肉的包裹,所以表现出来的力可以是柔中带刚、富有弹性的,如王羲之的字;可以是刚中带柔、阳刚雄浑的,如颜真卿的字。这种力量感既表现在书写线条上,即字的点画,又表现在字的结构上。书写线条是由筋骨血肉共同构成的有灵魂的点画。单个笔画的体态不管是平稳的还是起伏的,最终画面如果能达到平衡,那么重心就稳了,结构就能承重,字的力量就表现出来了。所以,这种力量作为美的展示,一方面是雄强稳重的气势,另一方面是妩媚多姿的样子。

力的表现可以从五个方面来:

第一,方笔和圆笔。单从楷书一种书体来看,方笔以北魏的一些墓志刻石上的字最为纯正,如《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作为北魏方笔的典型代表,这些字表现出来的力是干净利落的,充满阳刚之美,有钢铁般的感觉。以圆笔为主的有颜真卿、赵孟頫的作品,圆笔为主的字呈现的力就比较柔和。

第二,墨线的刚直和阴柔。墨线刚直、风格浑厚以魏碑的碑刻作品为主,如龙门二十品,还有盛唐时期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墨线阴柔是以充满弹性力量来表现书写线条的力,二王一脉的帖学书法正是以墨线的弹性力量表现著称的,整体风格温文尔雅、秀丽遒媚。

第三,力变化的快和慢。行草书以书写时线条的连贯性来保持住力在笔尖的运动,所以书写速度要快,力才能够自如地在纸面行走,力的表现变化多端且迅速。而篆隶楷的书写速度较慢,力的表现以均匀为主,字也显得稳重。

第四,墨线粗细和墨色变化。墨线的粗细变化和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力量。楷书中墨线粗细对比最为明显的就是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横细竖粗,细线硬直,力集中于一点,粗线雍容,力量的输出从容不迫。墨色变化也使画面各处的轻重感受不同。墨浓,力显得重而稳;墨重,力更可控,可以变化多端;墨清,力似散实更聚,是张力爆发的样子。

第五,笔画的位置经营。笔画疏的地方,单个笔画力量大;笔画密的地方,单个笔画力量小且力量分布较均匀。字本身的结构均衡,笔画分布比较均衡,笔画间的力量变化就小。在楷书中,整体结构平稳,局部安排险绝,这就是力在其中的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