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从“放羊娃”到“调解能手”,他的故事又上新了

时间:2022-08-08 13:45:16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也从生活的点滴变化,感受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年前,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从祖国的大江南北精心选择了十个地点,作为持续观察的十个样本。十年里,每年回访、持续跟踪、不间断记录,在时间的跨越中勾画出一幅民生变迁图景。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记者第十次走近那些熟悉的地方,推出特别策划《十年,这里!》。今天推出第一篇:《阿什努人的新生活、新家园》。

2013年,第一次到青海化隆阿什努乡,第一印象是“荒凉”:干旱,没有河流和灌溉设施……阿什努乡计划实施退耕还林,把村民们搬到40公里外的黄河边。第二年,自来水通到了村民家(详情>>);第三年,有40多户村民搬迁(详情>>);第四年(详情>>)第五年,村民在城里有了新家(详情>>);第六年,阿什努乡松赛村的130多户村民大部分完成搬迁手续(详情>>);第七年,2019年,阿什努乡又有32户、121人脱贫,至此,全乡77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都实现了脱贫,易地搬迁告一段落;第八年,2020年,捐款款物,复工复产(详情>>);第九年,除了外出谋生的“拉面经济”,也希望发展本地产业。(详情>>)

马乙拉四有了新身份:

从“放羊娃”成为特邀调解员

国徽挂在农家院的中央,除了法官和原告、被告,还有旁听的老乡坐满二三十个小板凳。这是2022年7月底,海拔近三千米的青海化隆阳光强烈。正在审理的是一件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案,原被告双方同意调解。

△“拉面巡回法庭”开庭现场△“拉面巡回法庭”开庭现场

特邀调解员,是马乙拉四的新身份。在前几年的报道中,他曾是阿什努乡的放羊娃、外出创业的拉面店主,也是爱好文学的业余诗人。今年,他成为化隆县人民法院群科法庭的特邀调解员,7月中旬,“拉面巡回法庭”在这里正式挂牌。这起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曾经一起在深圳等地开拉面馆,他们的纠纷也交给拉面巡回法庭。经过调解,原告决定撤诉。

马乙拉四在调解现场说,“我希望你们两个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互相珍惜,把你们的孩子在自己的亲生母亲和亲生父亲的爱护下健康成长。”

△马乙拉四△马乙拉四

群科法庭庭长、法官韩忠良特意面向旁听席上的老乡们,多说几句:“今天这个案子虽说是他们两个人的事,但通过对这个案子的审理,希望大家要珍惜自己的家庭,咱们这些拉面人到外面经营拉面,我们只有维护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当中,现在宣布休庭!”

成立“拉面巡回法庭”

群众在哪里,就把法庭搬到哪里

2013年,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第一次到阿什努乡采访,就听当时的乡干部讲到作为经济支柱的拉面产业,以及外出开店谋生带来的问题:我们的拉面经济,拉动了经济,但是有时候教育这方面,九年义务教育没完成……

过去的十年里,在“拉面巡回法庭”正式挂牌之前,当地法院已经开始用巡回法庭的方式解决拉面从业者在外地的法律纠纷,包括家庭、教育问题。

韩忠良说,“每年有大约一千件涉及拉面人的纠纷的案子,租赁纠纷,还有其他的劳务纠纷,还有家事。”

法官到当事人开拉面店的城市现场办理案件,还把在当地务工的老乡也召集到一起旁听。化隆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冶清玲介绍:“‘拉面法庭’就是一堂公开的法制课。我们化隆县的38万人里面有11万人走出去,到各个省开拉面馆,现在产业链也形成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决定成立一个拉面巡回法庭,群众在哪里,我们把法庭搬到哪里。”

马乙拉四本身是拉面从业者,以前也有帮老乡和同行化解矛盾的经验。今年,他用一年4万元的价格把江苏太仓的拉面店承包给了外甥,一心留在老家做调解员,也照顾两个儿子。手机上拉面店的收款信息没有再响起。群科新区楼房里的家,书架上多了法律读本。

记者:这还有《民法典条文要义》,是当上调解员之后在自学法律知识是吧?厚厚的一本。

马乙拉四:是的。

村民的新梦想:

希望养殖等各方面越来越好

马乙拉四给手机设置了新的彩铃,人工智能的语音读出他描写家乡的诗句。去年的报道里,他和两个儿子也读了这首诗:

“一座山有多高,才够得上仰望。卡力岗是我的家乡,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如果你想晒太阳,请来卡力岗……”

而他的同乡马乙吉日,把微信头像换成了我们2017年用无人机航拍的阿什努乡松赛村。

马乙吉日在2017年从松赛村搬到化隆县城旁边的新家。决定搬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女儿上学和自己看病方便。当时女儿上小学四年级,现在已经到初二。

2022年夏天,新家的墙上贴着“脱贫光荣证”和“脱贫户监测表”,羊圈里空荡荡。马乙吉日把90多只羊赶回松赛村,在山里放养的羊肉质更好。

△马乙吉日家中墙上的“脱贫光荣证”△马乙吉日家中墙上的“脱贫光荣证”

和外面的世界一样,高原上的阿什努今年夏天也比往年炎热。中午,马乙吉日的羊吃过草,躺在地上休息。旁边是他家已经拆除的土房子和为了放羊搭起的帐篷。阳光下,风摇动白杨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到了下午,风又刮来乌云,雷声在群山间回响。这十年里,中国之声记者在不同的季节到过阿什努,但这样的天气,是第一次遇见。下一个十年,这里的生活还会有哪些改变?马乙吉日面对着羊群说,“十年以后,希望养殖等各方面,在国家支持下都发展得再好一点。我自己这几年身体也还可以,希望过得好一点,越过越好……”

△羊在树下休息△羊在树下休息

畅想十年后的阿什努乡:

留下的人能留住,出去的人想回来

投资500万元的阿什努乡养殖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建设,有望在2022年底投入使用。阿什努乡副乡长马玉萍说:“十年之后的阿什努就是金山银山,舒适养人,留下的人能留得住,出去的人怀念我们的地方,也想回来发展。”

走出阿什努出去闯荡,这两年又回到家乡的马乙拉四,在拉面巡回法庭的一场调解结束之后告诉中国之声记者,“我想一直为化隆拉面人服务,继续做这个工作。通过调解解决拉面人之间的纠纷,让拉面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正常的生产生活的轨道上,对一些拉面人不懂的,比如拉面店转让或者合同,如果他们有需要,我们通过拉面巡回法庭给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以后会越来越好。”

△晚霞中的黄河△晚霞中的黄河

整个化隆县也都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7月底,在锡山-化隆东西部协作交流活动上,化隆县领导告诉来自江苏无锡锡山区的代表团,县里两个一千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今年已经正式启动。

第二天,高校资源环境帮扶联盟年会也在化隆召开,与会专家表示,开展脱贫地区联合实地调研,创建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项目,着力改善脱贫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化隆县等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这两场活动都在黄河边的群科新区举办。2013年,这里还只是阿什努计划搬迁的目的地之一。

过去十年,群科新区从工地逐渐成为热闹的新城。不少人搬来了,也有人还留在老家,但生活都不一样了。傍晚,黄河沿岸的水泥步道上有人散步或者驻足拍照,步道边有岩石露出水面,清澈的河水在霞光里荡漾。对很多阿什努人来说,这里就是新的家园。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 高岩

审稿|刘黎

记者|白杰戈葛修远

编辑|张娅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