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21CC|全球44%的胃癌患者在中国,胃癌早筛为何难普及?

时间:2021-10-11 11:47:34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21CC|全球44%的胃癌患者在中国,胃癌早筛为何难普及?

早期胃癌内镜下或手术切除后,10年生存率可达90%,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30%,但我国在早期发现胃癌的人数不到1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武瑛港 北京报道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20年中国胃癌发病例数47.9万人,死亡例数37.4万人,全球43.9%的胃癌新发病例和48.6%的胃癌致死病例都发生在中国。

胃癌居全球癌症发病谱第5位与死因谱第4位,根据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相关研究,尽管数十年来胃癌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决定胃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病期的早晚。

早期胃癌内镜下或手术切除后,10年生存率可达90%,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30%,但我国在早期发现胃癌的人数不到10%。

据了解,临床上难以发现早期胃癌,多数早期胃癌患者无症状,因此不会到医院就诊,即使部分患者有症状,由于症状与其他胃病相似,也易被忽略。因此等到患者就医时,多数已是进展期胃癌,故只有对无症状者进行筛查才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越早发现,痛苦越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张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胃属于空腔脏器,胃壁像墙壁一样,有多层,早期胃癌指肿瘤刚刚发生,只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没有穿透“外墙皮”,而进展期胃癌已经浸润至“墙壁的砖块”部分。

早期胃癌多数在内镜下就能切除,不需要做开腹手术或胃切除术,能够较好地保全脏器功能,但现在我国80%-90%的患者发现胃癌已经是进展期,后续治疗很棘手。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超过90%,但进展期尤其是晚期胃癌,在化疗时代一般生存时间只有一年左右,差异巨大,早发现和早干预对胃癌治疗意义重大,越早发现,患者痛苦越少。”张俊说道。

目前国际上仅日本和韩国具有比较完善的胃癌预防和筛查体系,日本和韩国的早期胃癌诊治率分别为70%和50%,相比之下,我国低于10%。

张俊表示,早诊早治的整体机制问题是中国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日本和韩国人口较少,经济水平较高,有全民胃癌筛查机制,但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普及胃癌筛查存在难度,国家目前正在提倡服务下沉、关口前移,让更多人在早期发现胃癌。

目前,胃镜检查结合组织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该检查不仅能直视黏膜病变,还能直接取病变部位进行组织病理活检,对早期胃癌筛查的准确率高于其他筛查方法。

2014年,日本修订了胃癌筛查指南,建议将胃镜用于人群胃癌筛查,并于2016年决定将胃镜筛查纳入国家计划。有研究表明,接受胃镜检查和X线检查者,胃癌的死亡风险分别下降57%、32%。

张俊也表示,内镜是进行胃癌筛查的标准方式。年龄大于40岁;幽门螺杆菌阳性;曾经有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有明确胃癌家族史;或一直吃腌制食品、高盐饮食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内镜筛查。

《北京抗癌协会防癌指南》也显示,对于胃癌高风险人群,强烈推荐胃镜精查,建议每年检查;胃癌中风险人群有一定胃癌发生风险,推荐胃镜精查,建议每2年行胃镜检查;胃癌低风险建议每3年行胃镜检查。

上海市抗癌协会2021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显示,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胃镜难以大规模普及

胃镜虽然是胃癌早筛的主要方式,但也存在着普及难的问题。

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下称《共识意见草案》),目前尚缺乏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全体人群普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因其属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人群接受度较低,难以用于我国胃癌的大规模普查。

东亚其他胃癌高发区国家曾提出将胃镜用于胃癌筛查,但发现普通人群参与度不高,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无法对全体自然人群进行胃癌普查。

张俊表示,胃镜的确存在难以大规模普及的问题,因此,为方便胃癌高发地区的居民接受早期筛查,瑞金医院肿瘤科与上海疾控中心、崇明区中心医院合作,在上海胃癌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建立胃癌筛查点,尝试用超声进行胃癌筛查。

具体方法是受检者喝一杯口服超声造影剂后,再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优点是无创、简单、价格亲民,但筛查效果是否优于胃镜,目前还无法得出结论,仍处于数据收集阶段。

“我们并不是想以此替代胃镜,而是希望能找到一种适合大规模推广的筛查方式,让偏远地区、医疗水平欠发达地区、老龄化人口较多地区都能实现胃癌早筛早诊。”张俊说道。

除了大规模普及,普通内镜也存在准确性问题。

《共识意见草案》显示,普通内镜适用于发现进展期胃癌,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低,早期胃癌的发现更依赖于检查者的内镜操作经验以及电子、化学染色和放大内镜设备。因此,首先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如血清检查)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下精查是更为可行的筛查策略。

据了解,2017年之后,以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共识意见草案》为基础,国内首次提出了胃癌发生风险“精准分层”的理念。

中国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还建立了以“PG+G-17+Hp抗体”为核心的血清学胃癌筛查量表,基于该量表,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胃癌筛查效果显示,在目前已筛查的6万余例筛查对象中,中危+高危人群比例约为35%,胃癌检出率接近2.0%,胃癌早期诊断率高达76.9%。

另外,磁控胶囊胃镜作为一种无痛苦、高清晰度的胃镜替代方法,或许有望用于胃癌的筛查。有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电子胃镜相比,磁控胶囊胃镜诊断胃疾病的灵敏度为85%~92%,特异度为67%~95%,与胃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为87%~98%。

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中应用,但是也有医生表示,磁控胶囊内镜虽然比以前的胶囊内镜看得更清楚,但是无法取活检,若发现有可疑部位,就还要再做普通胃镜或无痛胃镜取活检,另外胶囊内镜比普通胃镜贵很多,价格一般在3000-4000元左右,或许难以大规模普及。

(作者:武瑛港 编辑:徐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