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万亿氢能市场按下加速键,VC/PE机构抢滩布局产业链

时间:2022-04-08 17:45:38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这是中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为氢能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诸多嗅觉敏锐的VC/PE机构,已经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了抢滩布局。

“氢能产业天花板足够高,从制氢、储运到应用,产业链各环节都有需要技术突破的地方,每个细分领域也都有可能变成大赛道,值得我们进行长期投资布局。”凯辉基金董事总经理赵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在万亿级的氢能市场中,已经有IDG资本、凯辉基金、绿动资本、中科创星等VC/PE机构提前布局。氢能产业链上游的电解水制氢、下游的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均是机构关注的重点,并且已经涌现出宝瀛气体、骥翀氢能、重塑科技、捷氢科技、氢晨新能源等创新企业。

此次《规划》的发布,将推动上述氢能创新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尤其让人振奋的是,《规划》指出,“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鼓励氢能企业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政策,将驱动一批头部氢能企业加速发展、扩大规模,并走向上市。清晰的退出渠道也利于创投行业的正循环,让更多VC/PE机构参与到对氢能的投资中。”绿动资本执行董事黄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与此同时,也有多位氢能领域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应该谨慎看待政策带来的行业利好。一方面,越来越多VC/PE机构开始关注氢能投资是好事,但要警惕资本一哄而上带来的泡沫。需要更多专业笃定的投资人而不是追风口的投资人参与其中,才能利于氢能产业的高效发展。

另一方面从创业者角度来说,近期已经发现有些氢能领域企业的创始人受政策大环境影响,对企业自身估值明显有着超出常规逻辑的期待和判断。创始人还是应该理性、合理地进行融资,才能带领公司走得更远。

下游氢燃料电池投资火热,或显产能过剩隐忧

“过去,很多投资人认为氢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很多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在市场端对政策补贴的依赖性较强,所以并不是特别看好对氢能领域的投资。但我们不这么认为,所以很早就开始关注这方面。”赵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据了解,赵晶曾在法国道达尔集团工作近十年,当时作为能源行业从业者的赵晶,就开始关注氢能市场。2019年加入凯辉基金后,他持续在氢能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在赵晶看来,虽然目前氢能产业在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多还存在问题,但必须承认,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载体和重要的脱碳原材料,在碳中和社会中具有不可或缺性。

虽然同样作为清洁能源载体的电能,已经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电能代替燃油,应用在短续航、低载重的私家车上,带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在长距离、高载重的场景下,对货车、轮船、飞机来说,并没有特别好的电气化解决方案,氢能恰可以在这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氢作为工业原料在合成氨、甲醇等方面被使用,承载工业脱碳的作用,并且氢也是长时储能为数不多的选择,氢的多元化应用属性是电不具备的。所以未来肯定是氢与电共存互补,共同帮助实现碳中和转型的目标。”赵晶说。

基于对氢能产业未来发展的笃定,凯辉基金近两年投资了上海重塑和捷氢科技,这两家企业均属于氢能产业链下游的燃料电池行业。“我们目前的布局更偏下游应用端,这也是政策补贴最为明确的方向。同时,团队也在持续关注氢能产业链上游的投资机会,包括电解槽、储运技术、电堆核心零部件等。”他说。

凯辉基金只是其中一例,记者采访发现,由于下游应用端的商业化前景更为明确且市场规模更大,目前许多VC/PE机构在氢能领域的投资都集中在下游,尤其是氢能源汽车相关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整车方面。氢能产业上中游的制氢、储运环节,参与投资的VC/PE机构相对较少。

诸多创业公司与资本的进入,也引发了赵晶对燃料电池领域产能过剩的担忧。“过去两年在双碳的风口下,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做燃料电池,但这块其实并不好做。”他说。

赵晶表示,燃料电池是系统工程,从业者既要懂化学、材料、制造,还要懂电力电子,汽车控制,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且技术迭代很快。一些头部企业更容易拿到政府的奖励和补贴,腰部、尾部企业可能面临洗牌,生存的压力和挑战会比较大。

上游制氢端亦获青睐,机构关注项目资源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性

“短期来看,过去几年围绕氢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投融资比较频繁。在上游的制氢方面,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更大、并且需要生态各环节相互配合,这方面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过去PE/VC投融资相对没有那么火爆,但正在升温的状态。”黄宽说。

比如,已经有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以及隆基、阳光电源等产业方下场制氢。绿动资本作为专注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机构,在制氢领域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和资源,也在制氢方面进行了布局,于去年投资了初创公司宝瀛气体。

据了解,宝瀛气体成立于2021年4月,公司主要从事氧气、氮气、氩气、氢气等工业气体及电子气体等特种气体的生产、充装、混配及销售。

虽成立时间不长,宝瀛气体已经在氢能业务上进行了快速布局。在华东地区,宝瀛气体跟几家上游制氢工厂进行深度合作,帮助它们进行氢气的销售。在川渝地区,公司立足于制造绿氢的项目已经在规划中,最快可能在今年投产。

宝瀛气体COO席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制氢方面,目前主要的难题在于提高水电解槽的效率,降低产氢所需的用电量。只有上游的能耗降低、单位成本降低,下游才能获得更便宜的氢气,让氢气更容易推广使用。

“我们需要在多种不同技术路线中,找到能够大规模生成使用的技术。公司可能会通过并购等方式,不断打造核心技术能力。”席航说。在营收层面,公司今年预计能够实现7000多万利润,其中,氢气业务大概能够贡献约1200万的利润。未来,氢气将成为公司愈加重要的业务方向。

除了宝瀛气体,绿动资本也在氢能领域进行持续挖掘新项目。黄宽表示,团队主要从三方面对氢能项目进行考察。“首先,我们会考量标的项目所处的产业链位置,它整合上下游资源的能力,以及绿动能够提供的产业赋能,是不是可以最大化我们的产业资源优势。”他说。

第二,会考虑企业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目前的行业总体规模下,具有这些优势的企业和PE/VC的投资周期可能更为匹配。第三,要考察企业的技术特点,投资有高技术壁垒,具有自主创新属性的企业。

“氢能产业链中,技术含量突出的环节是比较清晰的。我们对制绿氢、储运、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中的关键材料尤其关注,并对这方面企业的研发和工程化能力进行深度的考察。”黄宽说。

政策利好下企业估值水涨船高,上市步伐加速

横向对比来看,氢能产业与光伏产业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整体市场规模比较小,且产业链成本偏高,企业通常不具备非常清晰的经济独立性,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和补贴,并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产业逐渐发展成熟,长期投资的价值将明确显现。

“光伏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高光时刻也曾一地鸡毛,但现在光伏恰恰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的光伏具有全球领先性。如今在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的发展可能会更快。”席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的确,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政策的愈加明确,氢能产业发展逐渐加速。政策利好下,许多创业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估值也水涨船高。

比如2018年底成立的骥翀氢能,是一家氢燃料电池电堆解决方案供应商。创始团队带有中科院基因,且有超过20年的产业经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车用燃料电池电堆产品成功开发经验和正向设计能力的团队。

这样的团队配置,让骥翀氢能多次获得资本方的青睐。公司在成立早期曾获得中科创星、水木易德等机构投资,今年1月,骥翀氢能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领投方为河南省战新氢能二期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此次A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数十亿人民币。这跟三四年前的天使轮融资相比,估值已经有了几十倍的增长。

“这些年明显感觉到关注氢能领域的VC/PE机构变得越来越多,公司融资也变得更加容易。”骥翀氢能创始人、董事长付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一方面,氢能是有着高技术壁垒的行业,以往能够看懂行业的投资人很少。现在随着产业的发展,它的应用前景越来越明确,愿意研究氢能并且进行投资的机构也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近年来对氢能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很多地方政府也会配套设立一些产业基金去投资产业、发展产业,让相关项目的融资变得更加容易。比如骥翀氢能此次的A轮融资,领投方就是来自河南省的氢能产业基金。

宝瀛气体在去年获得绿动资本的投资后,新一轮融资预计也将在近期关闭。席航透露,由于业绩的快速增长,公司估值也随之增长。“我们的业务发展很快。”席航说,在销售额数据方面,公司去年全年销售额大概是2000万,今年前三个月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000多万,今年全年的销售额预计能够达到4亿,实现20倍的增长。

此次《规划》的出台,让这些早期在VC/PE机构支持下发展的创业公司离IPO也更进一步。“在政策鼓励下,我们将在今年对资本市场路径进行详细的规划。但上市不是终点,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还是要先练好内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尽早上市。”付宇说。

作为技术创业型团队,骥翀氢能这些年严格按照产品开发的流程,进行样机开发、产品验证、产能建设,现在正是批量出货的时间点。付宇预计,明年公司产品将进一步上量,最快能够在两年内实现公司整体的盈利。

“头部氢能企业的加速上市是好事,这会鼓励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参与到氢能行业,我们也希望自己投的企业能够作为代表性企业顺利走向上市。”黄宽说。

但从中长期来看,黄宽认为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还是要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首先,指导政策的出台并没有改变产业和产品内生的成本结构,同时,氢能源电池系统的稳定性、使用寿命等环节,也都有很多挑战需要去解决。第二,氢能的发展目前还有着比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并没有达到全国全面开花的局面。

“所以对企业来说,如何乘《规划》的东风,在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融资环境下,扎实地提升包括研发、产业化、市场等各方面的业务能力,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他说。

(作者:申俊涵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