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跻身“全球第二方阵前列”,中国生物医药最大短板在哪?

时间:2021-10-10 10:45:10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跻身“全球第二方阵前列”,中国生物医药最大短板在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苏州报道 “科技部将把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近日,在第六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科技部重大专项司副司长张洪刚指出。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发布了一系列的生物医药领域的规划。自2008年“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以来,中央累计投入财政经费210亿元,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分别位于全球第二和第一位。

张洪刚也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冠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全球供应链面临重塑。要实现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的自力自强,生物医药产业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方法和答案。从而在新发展格局中掌握战略主动。

迈入“全球第二方阵的前列”

据了解,科技部重大专项支持自主研发了一批重大创新药物和临床急需品种,建立了研发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药物研发从仿制到跟踪再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加快了我国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迈进的步伐。

张洪刚介绍称,2008年启动的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投入210亿元中央财政经费,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持续支持,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里的快速跃升提供了强大的引擎。为促进重大成果的转化,科技部与国投集团共同设立了国家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基金,在生物医药领域投入了14.3亿元,对10家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企业进行支持。

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分别位于全球第二和第一位。科技部积极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已在20个疾病/临床专科领域建设了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了临床研究高地。

截至今年6月,重大专项支持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达70个,数量是专项实施前的14倍,占同时期我国新上市1类创新药总数的95%以上。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骨干,70家企业在A股成功上市,数十家专项支持的企业在科创板、港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近10年来,特别是2015年药品监管审批制度改革之后,中国的医药创新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宋瑞霖指出,从“量”上观察,我国的医药创新已迈入“全球第二方阵的前列”。

以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衡量(根据2020年2月研发状态处于临床前、临床I至III期及上市注册前的分子数,按研发公司总部所在国分类),中国对全球贡献占比已达到13.9%,而这一贡献比例在2015年只有4.1%,2018年为7.8%。2020年中国已经稳居第二梯队之首,而且与第一梯队美国的差距有所缩小(美国2020年占比49.3%)。

以全球首发上市新药数量衡量(2015-2019,只计入新分子实体),中国在12个主要对标国家中位列全球前三,占比6.0%,而这一贡献比例和历史水平比也有所提高(2007-2015年只有2.5%)。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已明确将强化战略性科技能力列为2021年工作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中长期的核心战略。

张洪刚指出,生物医药产业在新形势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从而在新发展格局中掌握战略主动。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仍是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短板。

宋瑞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15年至今,中国批的创新药有60多个,但真正能够沾上first in class仅四个。

出现上述“尴尬”状况,宋瑞霖分析称,这主要是原始创新远远不够,我国基础研究存在很多短板,转化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大学为代表的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弱,与此同时,虽然我国专利权贸易、专利数非常大,但是医药方面的授权(PCT国际授权)7%,专利使用费的贸易甚至不及韩国。

宋瑞霖指出,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的挑战,其中,经费投入的阶段和分配效率在制肘医药创新;第二核心资源的生产和供给存在卡脖子的风险;第三创新的主题机制和评价导向制约了创新的活力;第四人才能力的结构和评价机制还需要不断的去完善。

对此,张洪刚强调要矢志不移地坚持原始创新。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要以源头创新药物为目标导向,强化自主创新,由以往支持仿制药和大篇幅的技术改造,向重点靶点、源头药物创新的改变。通过底层技术和原创性的突破,全力培育first in class的全球首创药物,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力质的飞跃。

其次,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下大工夫。集合精锐力量做出战略性的安排。围绕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支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颠覆性新药创制技术,达到非对称的技术优势,引领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引领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多学科先技术手段,提供靶标新颖性,研发的高效性,药物成药性以及可预测性,以更多高质量的技术工程引领改革,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同时,也要加快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生物医药领域更该如此。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现有科研院所、高校和各类创新企业的高效优质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培育一批核心能力突出,集成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效能和水平。

最后,积极鼓励多元化资本投入。生物医药领域属于资本、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要支持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通过投、贷、债、股的多种渠道,加快对生物医药创新的力度,尤其是研发链条的前端的基础研究,基极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完善税收激励和投资退出政策,引导创业投资机构,专注于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建立完善创业投资相关技术的成果,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的促进机制,促进园区规范、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萍 编辑:徐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