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施敏:希望更多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

时间:2021-09-12 11:45:27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新浪科技讯 9月12日上午消息,2021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今日举行,揭晓2021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

其中施敏获得2021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理由:表彰他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

施敏教授对跨金属/半导体(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他对于大范围掺杂(1014-1020/cm3)和工作温度 (硅: 77K-373K;砷化镓:50K-500K)的金/半接触特性,通过跨金/半界面势垒的量子隧道穿越、热电子发射、镜像力降低、和二维统计杂质变化的共同效应都做出了分析和实验。这些对硅和砷化镓半导体的前沿贡献, 不仅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欧/肖)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在接下来的50年中,它们被广泛的用于计算、通信、传感、控制、成像和记忆之芯片电路的制造,对人类生活和文明有巨大贡献。

施敏教授出生于南京市,在台湾长大。1957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电机系,1960年在华盛顿大学获电机工程硕士,196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电机工程博士。他于1967年在美国与姜大元博士共同发现浮栅存储(FGM)效应,是广泛应用的快闪存储器之核心发明。这里所奖励的科学工作是他1968-1969年在新竹国立交通大学(今国立阳明交通大学) 期间完成的。

他还撰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研究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这是一本全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必学”之书,一直被研究生院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电子和光子行业的工程师使用和引用。

在进行现场连线时,施敏表示,自己1963年从事半导体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已近60年。感谢奖项委员会对自己在半导体工作上的认可。

他表示,当前社会面临很多困难,比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病毒肆虐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他希望更多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因为20几-30几岁是最有创新精神的时期,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