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杏泽资本强静:最稀缺的资源永远是最好的CEO,而不是最牛的技术

时间:2022-08-14 13:45:05 | 来源:投中网

中国创新药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将迎来真正的创新。

生物医药产业当下的资本寒冬什么时候会过去?生物医药投资应该注意什么?在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举办的“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杏泽资本创始合伙人强静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了自己的深度思考。强静认为中国创新药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将迎来真正的创新——靶点创新、生物技术平台创新,但这还需要一点时间。强静介绍了杏泽资本在孵化项目上的经验,杏泽资本的宗旨是成为最佳创业合作伙伴,与创业者一同孵化公司。做药是一件体系非常复杂、周期非常长的事,尤其应该重视管理团队。这个市场上最稀缺的资源永远是最好的CEO,而不是最牛的技术。以下为现场实录,由投中网整理:很高兴跟大家有机会交流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的一些想法。中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今年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寒冬什么时候过去。刚才的嘉宾说医疗器械是杀不死的,创新医药能不能被杀死又是一个问题,这也是所有投创新药的机构特别关注的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这十几年来看市场变化的经验总结。在我们的眼里,整个投资的思路不应随着资本寒冬变化而变化,而应该随着产业的变化而变化。投资应该根据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推进,或者技术研发的改革来进行,而不是根据市场好不好来进行。回顾多年的市场发展,有三次投资机会,先来介绍这三次投资机会之前的情况。我简单把2013年之前划为中国特色药最后狂欢的时期,那个时间我们的投资主要围绕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叫特许经营权,只要拿到两个东西,我们一定会积极地聘请你,或者形成投资。一种是单独定价,另一种是独家品种,往往都以中药独家品种或者特色品种为基础。第二个主题叫做渠道为王,当年没有新产品,你拥有单独定价或者独家品种,就可以销售了。2013年之后整个创新药也经历了几波浪潮,第一波就是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把海外已经上市的大品种国产化。最早做这几个品种的企业,现在都形成了一些大规模的企业,包括君实、信达、荣昌。中间有一个小的阶段,产生了一批专业型的企业,比如说在眼科、骨科、自身免疫等赛道。从2019年现在到现在,形成一波早期高潮,就是生物技术平台。我把整个投资阶段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叫做大靶点的中国化,围绕EGFR、PD1、BTK这些大靶点的开发,投资的逻辑非常简单:第一这个公司能不能形成体系;第二唯快不破,只有投前三的机会。这类投资的科学风险几乎为零。因为这些靶点在国外已经有三期临床数据,你要做的就是快和高效。这是第一阶段的投资方法,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2018、2019年,这里面也产生一些龙头的公司,大家都比较了解。第二阶段的投资机会是大技术平台的中国化,包括基因编辑、基因治疗、小核酸或者是新一代的ADC。这些技术平台在海外已经达到了技术验证,尽管相关的产品还没有上市,但是已经有了二期临床数据,实现了POC概念认证。这个阶段是从2019年到现在,早期生物医药投资里面最火的领域。到第三阶段,我认为是真正的创新了,靶点的创新和生物技术平台的创新。这个阶段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但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点星星之火了。在器械领域,也做了同样的分析。去年的6月份是一个分水岭,宣告了无缘器械投资阶段性的落幕。众所周知,之前投资主要围绕的就是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当时最火的产品,密网支架、取栓支架,都是在2019年才开始真正火起来的,这类公司大部分在2020年左右完成了上市,上市了之后在香港股价基本都跌了80%左右,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进入现在这个阶段,医疗器械下一波方向在哪里呢?我们预判在高端生命科学仪器方向上,无论制造业或者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需求,都到了同样的时间点。整个器械产业的演化逻辑也是跟药类似的,先从大产品模仿开始,然后再技术平台,最后是全面的创新。在此,一并和大家共享下杏泽资本的投资布局。在创新药上面我们分成三块,第一个基因编辑现在还有很多的机会。第二块是基因治疗,现在主要集中于RNA,这一领域还是有机会的。这个机会一定要注意一点,大部分是罕见病,中国没有罕见病的土壤。RNA相关的非常多,mRNA主要是因为新冠疫苗被推动向了整体的视野。当然,现在小核酸机会非常好,因为所有的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可以从天天服药,转变为一年或者半年一针,这种技术迭代拥有非常广大的产业需求。ASO、IncRNA也是比较新的,并相应做了一些布局。第三,大分子、小分子依旧是永恒的主题,不会因为新的技术手段出现影响到大分子、小分子的主流地位。在大分子、小分子领域也有很多的创新,比如小分子,我相信PROTAC平台一定是未来之星,虽然临床概念验证的数据还没出来,但是酶降解数据已经出来了非常好的数据。优质的PROTAC公司,非常值得投资。杏泽资本做了很多孵化型的投资,跟海外的孵化型投资非常不一样。美国大部分公司是由基金设立的,在美国孵化公司大部分是控股型孵化,在中国控股型的孵化还没有到时机。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人的职业经理人精神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第二个原因中国人才库太小。如果要基金孵化,需要中国整个社会的人才库要足够大,要随时安排新鲜血液,新陈代谢。中国稍微有点本事的人都创业了,要想找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很难招。杏泽孵化就做了调整,把自己定位为最佳创业合作伙伴,相当于我们是重要股东,跟创始人一起携手来进行孵化公司。举几个例子,杏泽在ADC领域孵化了宜联。在此之前四五年,我们长期跟踪ADC整个技术平台,无论第一代、第二代的T-DM1再到第三代的定点偶联,包括在美国跟踪了大量的公司,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在孵化上,认定一个方向之后,一定要把这个方向研究的非常透彻,它现在的障碍在哪,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哪,最优秀的人在哪,只有把这些搞清楚了才能把成果孵化出来。我们从2017年就在沟通,到2020年11月份正式孵化宜联生物,天使轮进行了一亿人民币的投资,紧接着去年三月份分别完成了六千万美金和七千万美金的融资,整个公司的市值到了四五亿美金,发展的非常不错。另外一个例子是小核酸,我们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从拿诺贝尔奖开始到现在,小核酸已经发展了20年。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跟我说一句话,当你在CNS上看到一篇文章之后,一般15年到20年开始有产业化了。小核酸也遵循这个规律,真正产业化到2014年才产生,在过去的两年,交易就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多,业界也能看的比较清楚了。当这个技术没有出现之前,去布局是很痛苦的。在这个领域,最关键的挑战在哪里,能不能克服,这些难题都弄清楚之后,才能判断现在是否是下手的好时机。其实投资跟买房差不多,买房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位置,投资只有一个指标,timing。另外一种科学型孵化,杏泽资本也跟很多科学家有合作。现在很多VC都去大学抢教授,风险是非常大的。我的观点是如果你在产业界发现90分的人,就可以去投,但是如果在学术界一定要是99分、100分的人才能去投,也就是说只有这些顶级科学家,能够自带光环,能够吸引最好的管理团队、投资人,才值得去投。科学型孵化往往要比产业界里面的孵化难度更大。当然杏泽也做了相关的很多投资,比如说我们也是王晓东院士的天使投资人,基因编辑领域杏泽携手高彩霞老师,她在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领域绝对是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在做科学型孵化,杏泽有两个原则,一是科学家要自己做CEO的话,绝对不投,第二是科学家让自己的PhD做CEO的,也绝对不投。所以我们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进行管理团队的搭建,在这个月底,大家就能看到,会有一家几百亿市值的公司CEO加入齐禾生科。我们跟高老师沟通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所有的产品全部进行了系列调研,产业链全面进行了梳理,包括整个管理团队、公司架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进行科学型的孵化,不是简单的去投一个教授,这个教授在公司发展的贡献度应该是低于20%的,另外的80%怎么去把它配上来,我觉得更重要。当然最后,我们特别强调团队,即使投早期的话我们也特别强调一个团队。因为做药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个人也创办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现在也走到了比较后期的阶段,在上市进行的过程当中,现在有300位科学家在做研发。这里面深刻的感觉是,医药的环节非常的繁杂,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一环扣一环的,比如处在B环节的时候,最好往前想一想再往后想一想,所谓的往前想就是要和做A阶段的人沟通好他需要做的多好,当你交给下面C阶段的人的时候,你也清晰告诉他你这个环节做到多少分。当然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80分,但如果一个分子特别难,你设计成60分,可能你要跟后面的人讲清楚,临床上面是不是要做更多的工作,能够把分数拉回来。当然环节多了会带来一个问题,很多人用自己的业余在挑战别人的专业。可能一个化学家会觉得生物、药理相对都不重要,这种情况也会经常发生。每个阶段只要比别人好10%,听着还是挺容易的吧。但只要好10%,你的整个医药研发的成功率就是别人的2倍。最后总结几点,首先宏观背景下做投资的话,建议主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周期,而不是资本市场自然波动的周期。反而在市场寒冬的时间是最好的投资时机,回想上一个最好的投资时机就是2019年,那时候资本市场是比较惨淡的。第二个在整体投资上,要符合产业的发展周期。任何产业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我相信三四年之后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会迎来下一波的高潮。下一波的高潮结构会发生变化,也会变成一代新人换旧人。下一波的高潮不会是现在跌了80%的公司再涨四五倍涨回去,反而是很多新公司来推动了下一波的浪潮的出现。而下一波浪潮将会有两个主要的推动力,一个就是第一波大产品化证明自己实力的公司,像康方、诺诚健华这一类的公司,他们在未来三四年当中会逐步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销售能力,我相信一定会形成一个主要的推动力。第二个推动力是生物技术平台型公司,靠以前的单产品的推动已经很难了。因为做药是体系非常复杂周期非常长的产业,在整个产业和公司层面,希望有均衡的发展,这样的企业关注团队,尤其关注管理团队,科学只是这个行业发展的一部分,这个市场上最稀缺的资源永远是最好的CEO,而不是最牛的技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