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人脸幻想性错觉”:神奇的大脑看啥都是人脸?

时间:2021-12-04 11:45:27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神经现实

如果你总能在身边无生命的物体上看见人脸,像是愁眉蹙额的楼房,大吃一惊的保龄球,或是扮鬼脸的苹果——你并非个例。

“人脸幻想性错觉”(Face pareidolia),指的就是在随处可见的事物中看见人脸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人类中很常见,而且与我们大脑工作的方式有关。而现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大脑处理这些“假脸”和处理真脸所使用的视觉机制是一样的。

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学院的首席研究员科林·帕尔默(Colin Palmer)博士说,在日常物品中看见人脸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在网络上流行的表情包和网页等中也十分显眼。

他说,“像是在Flickr和Reddit这样的网站上,累计起来就有成百上千张由世界各地的用户贡献的看起来像人脸的各种物品的照片。”

“这些物品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但看起来像人脸,而且可以表达某种人格特征或社会意义,比如,房子的窗户可能看起来像一对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你,而甜椒则可能看起来喜眉笑眼。”

两只眼睛和一张嘴——我们的大脑构造一张脸并不需要太多。

但是,为什么人脸幻想性错觉会发生呢?帕尔默博士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人脸认知的过程都包括了什么。尽管每个人的脸看起来都不太一样,但它们是有共同特征的,比如眼睛和嘴巴在脸上的空间排列。

“这种定义人脸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大脑极其熟悉的,这可能就是让人产生幻想性错觉的物品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原因。但人脸认知并不止于识别出一张面孔的存在,我们还需要认出这个人是谁,并从这张脸上读取信息,比如他们是否在关注我们,以及他们是开心还是难过。”

帕尔默博士说,这个过程依赖于负责从所视之物中提取这类信息的那部分大脑。那么,当人们经历人脸幻想性错觉时,他们在社交中看向某人用于提取重要信息的神经机制是否也会被激活?在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同事科林·克利福德(Colin Clifford)一同开展的研究中,他们对此进行了测试。

他们用来测试的方法叫做“感觉适应”*,这是一种被刚看过的东西影响而产生的视觉错觉,感觉适应( sensory adaptation),也称感官或神经适应,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系统对持续刺激的反应能力发生变化。

帕尔默博士说,“举个例子,如果注视着你左侧的面孔图片重复出现,一段时间后,你的感官会发生变化,以至于你会觉得看到的面孔注视方向都比实际上的更加偏右。”

“有证据表明,这反应了一种大脑适应性变化的过程。当我们不断看到朝某一方向注视的面孔时,参与感知注视方向的细胞的敏感度就会发生变化。”

帕尔默博士说,比如,当人们重复看到注视其左侧的面孔之后,再看由正面注视自己的脸,都会说这张脸的眼睛或多或少都有些在朝自己的右侧看,这种现象在其他研究中已有提及。

当人们重复看到注视其左侧的面孔之后,再看由正面注视自己的脸,都会说这张脸的眼睛或多或少都有些在朝自己的右侧看。当人们重复看到注视其左侧的面孔之后,再看由正面注视自己的脸,都会说这张脸的眼睛或多或少都有些在朝自己的右侧看。

他说,“我们发现,即使是让人产生幻想性视错觉的脸,令它们注视着特定方向(比如,看起来像是在“看左边”的物品),并重复出现在人们眼前,当他们再看向人脸时,对于人脸注视方向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

研究人员说,这意味着,如果你感觉一个产生幻想性错觉的物品正看着你,或者传递了某种情绪,“也许是因为该物品的特征,激活了你大脑中用来读取人脸上那一类信息的神经机制。”

“所以我们认为,幻想性错觉是一种视错觉(visual illusion)。我们知道物品实际上并没有心智,但在我们识别到具有基本面部特征的物品时,由于视觉系统神经机制被自动激活,我们会忍不住地认为它们具有‘灵性’,比如会‘注视’某个方向。”

演化优势

帕尔默博士认为,人脸幻想性错觉是我们进化的结果,并指出有研究报道了在猴群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说明相关的大脑功能继承自我们的灵长类祖先那里。

“我们的大脑往增强社交互动的方向进化,也因此影响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能够准确或高效地识别面孔,是有演化优势的,不仅在社交上很重要,而且也有利于发现捕猎者。

所以说,如果你识别人脸的能力进化得太好了,假阳性就有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哪怕一样物品上并没有人脸,你也可能错误地在上面看到人脸。换言之,从演化的层面上来说,拥有一个过于敏感的人脸侦测系统总比一个不那么敏感的系统要好的。”

除了确认我们大脑处理人脸的方式以外,该研究还对与面部识别有关的认知障碍提出了新的问题。

帕尔默博士说,“面孔失认症是指缺乏识别人脸的能力,而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无法读取他人脸上传递的信息,例如情感状态。所以理解人脸感知对于我们理解这样的病症或行为很重要。”

“所以这类研究的长期目标,就是要理解人脸感知和日常社交功能中的困难是如何出现的。”

下一步,这些研究者们计划对具体参与“读取”他人脸上的社交信息的大脑机制展开研究,以及这些机制在不同的人身上是否会以不同的方式运作。

作者:Lachlan Gilbert" 封面:Neel Designs

译者:Lesi |校对:里昂

编辑:Nevaeh |排版:平原

原文: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object-faces-16827/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