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沪漂”苗族清洁工杨梅,以歌为家唱响“大地新声”

时间:2021-12-10 14:45:59 | 来源:财经网

原标题:“沪漂”苗族清洁工杨梅,以歌为家唱响“大地新声”

音乐,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晚上7点,上海常熟路地铁站,保洁员杨梅刚刚结束12个小时的工作。电话震动着,她在狭窄的地铁休息室里坐下,打开QQ,“上海苗歌群”已经热闹起来,随意点开一条语音,熟悉的苗歌旋律流淌而出,杨梅边听边笑,然后自己也唱起来。

“来到上海场,去扫地也行。得到些银两,去培养后生……随它怎么样,别再想那些。想多招人讽,淡如刷锅水。倒入屋后沟,鸭子也不喝……”这是杨梅在上海写的歌,配着苗族特有的歌调,别有一番风情。仔细听,生活虽辛苦,但唱的是豁达。“虽说几乎全年无休,在上海5年也没好好看过这座城市,但生活中少操一些多余心,也就少了烦恼不是?”杨梅说。

地铁里脚步匆匆的人们,可能没人能想象到,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现代化的地铁站里,一位苗族歌者,正在用自己的歌表达着对生活的思考,对家乡故土的思念,用声音展现内心精神世界的充盈。

“我们都应该去看看她,听听她来自生活的歌。”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非常关注杨梅歌曲背后的故事与文化象征,“时代加速变迁,会给中国传统音乐带来更多变化。但从杨梅身上我们能看到,尽管环境、载体、内容都会变化,但那仍然是她自己的歌,歌为心声,这个音乐文化最重要的内核没有改变。”

“我喜欢唱,心里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都是日常生活,再用歌唱出来,苗族有人就有歌。”杨梅的家乡在贵州凯里凯棠镇,在那里,苗歌是世世代代传承历史、表达情感的最佳载体。为了供儿女读书,杨梅去过很多地方,最后来到上海。为了尽可能多赚钱,她从不轻易请假,对生活所有的期待与美好想象,几乎都浓缩在苗歌的创作里,那上百首古歌、酒歌、飞歌、情歌,记录着她的生活和心绪。

平时,她担心吵到别人,就会在地铁口或者公园里找个角落,拿着手机对着唱,亦或下班后,和几个小姐妹约在一起唱歌。像她一样漂在上海的苗族人很多,她打开手机,每个唱歌群都有几百人,只要一有空,大家就会对歌,那是他们和家乡连在一起最紧密的线。

春夏秋冬、日日时时地唱,苗歌载着杨梅唱到了喜马拉雅“大地新声”公益计划。今年12月3日,喜马拉雅发起了中国传统音乐扶持行动“大地新声”,希望发挥喜马拉雅平台价值与影响力,助力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出新,同时帮助民族民间音乐人、声音类非遗传承人、传统音乐爱好者们实现更好发展。

在发起人之一萧梅教授看来,杨梅这样的民间歌手,正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因为通过他们,才能让我们更纯粹得感受到音乐的价值,这也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力量,中国优秀文化的张力与包容力是无限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带给我们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

有时候,坐在杨梅身边听她唱歌,也会获得新的感触。“大地新声”公益计划发起正值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杨梅和她的朋友杨普巧一起用苗族酒歌的曲调,自编了一首《认真活着》,这四个字是她对人生的态度,也是对残障群体的鼓励。“牵挂吾辈是父母,感谢父母养育情,感恩父母的付出,养育我们快长大,教育我们勤刻苦……我们不比别人差,一样能说也会道,一样心灵也手巧……”

歌里的山川风月、家长里短,丰盈杨梅的精神世界,也支撑着她用歌声不断诠释传统音乐的魅力。萧梅教授也认为,“可以用不断调整的、贴合实际的、更具持续性的方式,从过往过分注重形式的方式里解脱出来,不妨把视角延伸到城市里,换一种方式抢救、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虽然人生如水漂泊,杨梅仍可以歌为家,在歌声中相互治愈,这些源自心底的歌声也指引着她归家的方向。杨梅说,还有两年,等小儿子毕业之后,她就要回凯里去,教孩子们唱歌,去山上对歌,尽情地去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