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你还没开始戒糖,猴子先“卷”起来了

时间:2022-03-27 13:45:58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原点阅读

如果你去社交媒体上搜索“戒糖”,瞬间就能检索出成千上万“戒糖好处”、“戒糖攻略”“戒糖三十天对比”的博文。

戒糖有助于保持好的身材,还有助于延缓衰老。如果要细数现在流行的养生方式,“戒糖”绝对算是其中之一。

然而,不只人类忙着戒糖,连猴子也开始实行戒糖计划,就从不吃香蕉开始。。。。。

2014 年,《卫报》 (The Guardian)报道,英国佩恩顿动物园(Paignton Zoo)从猴子的食谱里拿掉了香蕉,代之以绿色蔬菜和树叶。

管理方解释说, 水果的养分不均衡,糖分多,纤维素少,让猴子吃太多香蕉, 就像小孩拿蛋糕、巧克力当饭一样,有碍健康。

猴子对此可能有些意见,但它们又不是小孩子,不管怎样闹,人们也不会心软。

树叶当主菜,香蕉当点心

猴子吃香蕉有碍健康,很多人听到这里会无法接受。从老祖先孙大圣开始,猴子吃水果不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吗?香蕉不是健康食品,难道还是垃圾食品不成?

要知道猴子为什么不该吃太多香蕉,首先要理解猴子的健康饮食标准。

灵长目动物的食谱各式各样:一些保留原始特征的小猴,比如眼镜猴属(Tarsius spp。),85% 的食物是昆虫。狮尾狒狒(学名 Theropithecus gelada) 几乎只吃草。倭狨( 学 名Cebuella pygmaea)咬破树干,舔食流出来的树汁,顺便捕捉被树汁吸引过来的昆虫。金竹驯狐猴(学名 Hapalemur aureus)更奇怪, 它的主食是一种大型竹子( 学 名 Cathariostachysmadagascariensis),含有剧毒的氰化物,它每天摄入的氰化物, 是同等大小动物致死量的 12 倍。

大多数灵长类的食物里,都包含大量纤维素含量高、营 养价值低的植物茎叶。这是人类和猴子食谱最基本的不同。

疣猴亚科(Colobinae)的金丝猴和叶猴,拥有巨大的胃(容量可以达到3升),里面居住着众多的共生微生物。虽然四肢苗条, 但是这些猴子看上去还是像有啤酒肚。

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帮助猴子消化树叶、树枝,还有金丝猴的特色菜“松萝”,这是一种长在树枝上的地衣, 貌似挂在树上的白胡子。从这方面来看,猴子的胃更像是羊而不是人。

广西南部的珍稀动物白头叶猴(学名 Presbytis leucocephalus),食谱里有 42 种植物,即使是在果实成熟的 7— 8 月,它的食物也只有 35% 是果子,其余几乎都是树叶。

人的肠胃体积小,构造简单,只能接受容易消化的,“细致” 的食物,对我们来说,香蕉算是高纤维,对猴子来说就是“细腻丝滑”,跟巧克力差不多。猴子的高纤维食物,比如树叶青草, 我们根本无法入口,只能做床垫。

淀粉虽好,贪多有危险

也有一些东西,是我们经常吃,但猴子不能随便吃的。孙悟空离开花果山之后,从吃桃子改成吃米饭。虽然灵长类都具有消化淀粉的能力,但我们在这方面要超出其他猿和猴子。

人类有好几个制造唾液淀粉酶的基因,而黑猩猩只有两个。淀粉酶基因越多,消化淀粉的能力也就越强。动物园里猴子的伙食,确实会包括一些谷物和薯类,但 必须控制好量,不能太多。对于主食是树叶的猴子来说,食用太多淀粉,破坏了胃里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糟糕的是,对猴子有害的东西,偏偏也有非常大的诱惑力。淀粉和糖都含有很多的能量,植物不会无缘无故浪费能量,在自己的组织里堆积糖或淀粉,把树干变成面包,树叶变成饼干。宝贵的淀粉和糖,要不然是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储备粮”,存放在种子和地下根、茎里,用毒素和硬壳严密保护起来,要不然是作为零星的“红包”,以花蜜、果肉的形式, 奖励传播种子或花粉的动物。自然环境里,富含糖和淀粉的食物,都是难得的珍品。动物吃到之后,可以享受丰富能量带来的好处,又很少有机会吃得过量。

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进化出了对于高能量食物, 特别是对糖的强烈偏爱。喜欢吃甜食对它们是有益的。到了人类世界里,蛋糕、点心唾手可得,即使是香蕉、 白薯这样的“天然”植物组织,也经过人工选择变得果实更大, 糖分更多,纤维素更少。这时,嘴馋就成为一个缺点了。

日本大阪的奥哈马公园(Ohama Park)里,虽然有“禁止投喂动物” 的警告牌,猕猴(学名 Macaca mulatta)还是因为游客喂给的零食,胖得一塌糊涂,有的猴子体重达到了 20 千克(正常的猕猴只有 7.7 千克重)。

2012 年,北京动物园有一只川金丝猴(学名 Rhinopithecus roxellana)死于急性胃病。具体病因不明,但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金丝猴展区,有很多游客喂猴子,有人把东西高高扔起来, 越过铁丝网,还有人把玻璃展窗的接缝弄开,把食物递过去。游客以为只是“玩耍”的举动,对世界仅存几千只的珍稀动物, 却可能是致命的危险。

作者:陶雨晴

部分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润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