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电影人给世界的情书

时间:2022-06-12 20:45:24 | 来源:安徽商报

■闲读 《我们都是马戏团:伯格曼文集》

◎英格玛·伯格曼/著 中信出版社

·舒靓芫

我们都是马戏团:伯格曼文集.jpg

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瑞典导演、编剧。他在20世纪中后期的编导成就,诱惑着人们争相见识他的影片和剧作。但我们了解他的途径,不应只是百度里的生平介绍。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选取那些有价值的散文、私人信件、日记、电影批评、文学评论、演讲稿……本身是一件庞大繁杂的工程,让其脉络清晰就更为艰难。不过,《我们都是马戏团:伯格曼文集》做到了:收集伯格曼在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发表的80余篇文章,覆盖了“文品”和“人品”两大方面,包括他对艺术的冲动和认识,他如何看待电影、演员,他如何看待自己等等。

有一首经典的歌曲叫《给电影人的情书》,而本书承载的,则是一封封由电影人致同侪、观众乃至整个世界的情书。

艺术是这些“情书”表达的核心。伯格曼的艺术成就不可小觑,他曾因戏剧剧本中极具张力的对话以及哲学思辨,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闪灵》《2001太空漫游》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是真正的电影导演,而非艺术投机者,伯格曼就是其中之一。”

伯格曼自述:“我生命的旅行箱中装满了感情、情绪、梦和图像。”他在个体情感不被社会重视,反而被消解、抑制的大环境下,提出了电影最大的使命:“为观众竖起一面镜子,让人们在里面看到自己和他人,看清人性中最隐秘的情感,那些我们社会中站在强势地位的人竭力想去否认的情感。”他在“品味高雅的艺术精英们”发出“美学批评的干呕”时,不以为意,因为他相信自己笔下的人物就是这样世俗、自相矛盾和真实,这就是他花了大半辈子体验到的一切。也是因为对艺术再创作的共鸣,他仿佛命中注定般遇上他的妻子,一个如镜面一样反射他才华光辉、映照他自我成长每一步骤的人。这段感情的绽放,让他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敏感与深情,这段婚姻的终结则给予了他深刻的人生体验。

在其他展现感情生活的内容中,你还会发现虔诚、保守的父亲,恰好让伯格曼得以进教堂欣赏壁画、开启对艺术的认知;还有任性、绝望的母亲,让他对女性、温情、人内心的需求有了细腻独特的感受。

如此看来,读这样的文集似乎不能作为消遣,因为多是他本人的观点,不具备曲折离奇的故事。但意外的是,伯格曼本人幽默、辛辣的语言,足以吸引读者不断读下去,看看这个灵魂到底有多有趣。

本书译者曾策划过2018年伯格曼百年纪念影像展,能够凭借对伯格曼的理解,最大程度还原原作的口吻和风格:(某人的多情)“对女性的矜持品德构成可怕的威胁”;(让我们看看)“罗曼蒂克史是如何轮番在他身上上演的”“一个没有技术功底的艺术家只是一名业余爱好者”“一个白日梦者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做梦者”……

伯格曼就像在食堂午餐时与大家闲聊一样,引起阵阵笑声。你好奇地睁大双眼,端着餐盘凑近,与人们一起被其生动夸张的眼神和动作吸引,在散会之后又会突然凝神回味,想自己听见的桩桩件件,好像已经犀利地道出了许多事物的本质,又给你设下了无数开放性的思考话题。

当眼前闯入一堆陌生名词,忍不住去搜索时,恭喜你,已经到了下一步,顺藤摸瓜。这些文章原本像证据一样整齐冰冷地罗列着,阅读它们正如看没有旁白、只有人物对话的电影。所以,好奇心驱动着我们去看伯格曼提到的作品,探索他经历的时代背景……做这些功课的本身即是本书给予读者的价值。这样的阅读,追求的已不是单个结果,而是这个互动的过程。

希望将伯格曼这样经典的人物,以及其流传不广却价值极高的作品,传播到更广阔的人群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