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车价涨了,但车企并不快乐

时间:2022-03-31 14:46:19 | 来源:市场资讯
头图来源 头图来源 | 未来汽车日报

涨价潮里没有赢家。

作者| 丁唯一编辑|王妍

来源:36氪-未来汽车日报

看到理想ONE涨价超一万的消息,王成突然感觉松了口气。今年春节,随着自己的身份升级为奶爸,他也将家里的轿车迭代换成了六座的理想ONE。不过提车不久,当新车L9的官方信息陆续发出,他又因为“差一点就能订到新款”而感到有些后悔。

如今随着车价上涨,王成心中的些许遗憾也被庆幸取而代之。没能变成大家口中的“等等党”,他觉得在充满变动的当下,已经实属难得。

整个车市变天没能留给市场太多的缓冲。先是特斯拉以一周三连涨的节奏拉开了新一轮涨价潮的序幕,之后,除了蔚来在售车型没有涨价计划外,仅仅几个礼拜,理想、小鹏、比亚迪、威马等各大新能源车企,几乎都加入进了本轮幅度不小的涨价潮中。

有特斯拉频繁调价的案例在前,当涨价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不少车主突然意识到,原来在车主中间广为流传的,“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的说法似乎突然失效了。大批意向车主“在线纠结”,他们渴望能获得一个准确的答案,生怕再晚一步就要多花几千甚至几万元购车。

涨价前的空档期通常都选择周末,似乎要留给用户充足的时间考虑,但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一位新势力销售发现,对于那些原本纠结迟迟无法下单的人来说,涨价的消息就是促成下单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最近也成为各家销售最为忙碌的时刻,时间除了被试驾挤满,他们还要尽可能挤出更多精力去说服仍在摇摆不定的“漏网”车主,促成新的订单。

站在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淡季,涨价就像是一针催化剂,似乎会让接下来的订单量变得预期可观。但表面的繁华背后,阵阵隐忧让车企难言快乐,涨价潮中,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涨价倒计时48小时,卖车卖到没库存

“想要购车的这两天随时联系我,24小时在线。”接到涨价的消息后,销售们几乎都选择开启全天无休的模式以打这场硬仗。除了将距离购车只剩临门一脚的车主迅速拿下,他们还要把涨价的消息网撒向尽可能多的人。

李宇曾在线下门店闲逛时咨询过小鹏P7的信息,但因为没有紧迫的用车需求,购车计划一直被搁置。就在小鹏涨价前的周末,他收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密度电话轰炸,两天时间,他接到4通来自销售人员的电话。“马上要涨价了,可以通过提前交定金锁住涨价前的价格,还有三天的反悔期”。

“一种不拿下你不罢休的感觉。”当谢芳告知小鹏上海的销售人员,因为自己的购车指标在北京,所以暂时无法下单。一天后,她就接到了来自北京的销售电话。

为了抓住涨价前的窗口期,销售人员都使出浑身解数,花式催单。并拿出不同的话术类型,让潜在消费者有更强烈的感知。

“理想马上涨价,一部苹果13顶配”、“晚订两天,多花2万”,除了这些基本话术,还要配上几乎无间断的每小时1-2单的内部订单系统截图,给潜在车主施以更多的群体压力。在销售的朋友圈中,店内人流如织,“锁单”量更是一个屏幕都装不下。

为了促成订单,不少门店还推出了价值几千元的订车礼品,包括头枕、脚垫、保养等。

小鹏汽车销售人员朋友圈 来源:网络小鹏汽车销售人员朋友圈 来源:网络

这些操作的确产生了效果,不少意向车主纷纷赶在涨价前紧急“锁单”。一位理想ONE车主上午得知消息,下午就下了订单,“相当于省了一套贴膜钱。”

在不小的涨价幅度下,犹豫和纠结也似乎都被抛在脑后。

一位小鹏P5车主在社交平台上详细描述了自己订车的纠结心路历程,历经一年的时间,从原本已经取消了订单,到最终下定决心下单,涨价的消息帮他在“买”或“不买”之间做出裁决。“了解到很多新能源车型都已经涨价了,小鹏也可能再涨。”

类似的情况并不在少数。销售们也因此收获了不错的业绩,有人在一天之内拿下了16个订单,部分热卖车型甚至在周六就已经断货。到了周日,小鹏在售的三款车型的不少版本均在官网显示已经暂无库存。

来源:小鹏汽车App来源:小鹏汽车App

一位销售人员解释称,因为目前很多车主只是交了意向金还没有签合同,“等合同签得差不多了,可以规划产能了,才会更新库存。”

不同于直营模式下的车企直接涨价,传统经销商则采用了更为隐晦的涨价方式。

“早就在收价(降低优惠幅度)了”,合资品牌的经销商刘凡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和去年相比,自己所在的品牌优惠幅度平均减少了3000元,“没有新势力涨幅那么猛”。

在他看来,“因为卖的少亏的也少,之前的返利回来了,当期报表很好看”。现阶段看着影响不大,但是“后面就惨了”。

在他以往的经验中,价格对于消费者仍然是敏感因素,涨价势必会影响销量,“卖的少就拿不到厂家的返利,拿不到返利就只能硬亏了,多卖点兴许还能补回来点。”

涨价函横飞,车企和供应商开始拉锯战

抛开表面的热闹,从这次涨价涉及到的车企规模,以及一向按成本定价的特斯拉能在一周内三连涨,就不难看出,这一次车企们到了不得不涨的时刻。

而在这背后,各种原材料涨幅之大、涨势之猛,几乎把新能源车企的成本抗压能力消耗殆尽。这也有了最近的一幕,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先是感慨“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在几天后参加活动时,他又表示,“碳酸锂会和石油一样不再按成本计算”。

作为目前新造车里的头部企业,参照特斯拉、蔚来以及小鹏的毛利率来看,2021年,三家的单车毛利率分别为30.6%、20.1%和11.5%,各自按照30万、40万和25万元的平均单价粗略估算,毛利空间分别约为9万、8万和不到3万。

不过仅电池成本的涨幅,就占据了单车毛利润的相当比例。以高镍动力电池为例,仅镍价一项,其从5万美元/吨涨至10万美元/吨时,Model 3单车成本上升则达到近2.8万元,蔚来EC6上涨超2.5万元,小鹏P7则是近3万元。

而这对于价格敏感的A0级车型来说,原材料涨价则让车企直接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困境。2月14日,红极一时的欧拉黑白猫车型宣布暂时停止接单。长城欧拉CEO董玉东曾解释称,2022年原材料大幅上涨后,黑猫单台亏损超万元。

“A00车型溢价会很低,主要走量,电池包基本就占大半成本,”某动力电池厂商的工程师胡宇称,“中高端产品利润会预留比较足,电池价格占比影响较小。”

叠加供需紧缺,来自供应商的涨价函纷至沓来,昔日的话语权也发生了颠倒,压力也来到了车企这边。

“最近(涨价函)很多”,在新能源车企担任采购的任丘感触颇深,除了电池,目前供应关系稍有缓解的芯片价格也依然居高不下。

在任丘看来,“涨价也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需要经过一系列测算。”但留给车企的选择并不多。他表示,如果说非核心的供应商,还能适当压价或者寻找二供,那么当核心件供应商发来涨价函,“虽然会象征性地谈谈,但一般都会接受”。

继续往上追溯,在电动车制造成本中占据相当比例的动力电池企业,也承受着来自原材料厂商的涨价压力。

“如果不是压缩到利润空间,我们是不会向客户提出涨价的。”胡宇告诉未来汽车日报,通常电池厂商在客户定点之后会签订合同,上面包含了一个大致的价格,“除非(上游供应商)的价格我们确实承受不了,不然给客户的价格一定会控制在合同范围内。”

电池原材料的涨价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关键的三个金属锂、镍和钴价格一路水涨船高。据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的监测,截至3月24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综合报价在49万元-51万元/吨,同比翻了近10倍。

“不只是碳酸锂,包括电池层级的电解液、pvdf(锂电辅材)基本上都在涨价”,胡宇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锂的来源之一盐湖 来源:OFweek锂的来源之一盐湖 来源:OFweek

不过对于动力电池厂商和车企来说,想要谈妥价格,双方仍需要经历艰难的协商过程。“客户不会觉得我们说涨多少就是多少”。胡宇表示,车企通常需要供应商提供具体的模型,用确切的数据和信息来评估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影响,“不过因为会涉及到电池厂商的成本控制等核心问题,我们其实并不愿意给。”

拉锯战不可避免,但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结果通常都只能是接受。“现在市场需求偏盛,而且大家的供应目前都没有很充足,所以就算是被迫也只能接受。”在胡宇看来,“我们拿上游供应商的货也是一样。”

二级市场研究员陈赫也发现了风向的变化。在2020年之前,下游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合同付款周期通常在6个月左右,也就是说客户可以先提货,再付款,坏账风险也要由上游厂商承担。不过从2021年中开始,事情发生了转变。

“只有信誉高、话语权强的下游企业,才勉强能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于中小型的下游企业,需要先预付货款,再逐步提货,甚至还面临着供应不足的风险。”

即使能够如期拿货,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过高,“部分上游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供货的配比会发生变化,反映到性能端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电池厂商也只能接受,“否则就无法生产电池”,胡宇补充道。

(文内受访者均为化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