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全球演出票价普涨,“演出刺客”能让市场回血吗?

时间:2022-07-23 10:45:51 | 来源:DoNews

作者| 朋朋 编辑 | 范志辉

最近,音乐演出行业争议颇多,除了不文明观演,还有劝退乐迷的高票价。

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如约开票后,不仅单日票价1299元,相比4年前翻了3倍多;而双日VIP票价更是最高达2999元,还首创最高12期的分期模式,被网友直呼“直接抢钱”。

从此前告五人、姜云升、Fine乐团的巡演,再到仙人掌音乐节,国内演出票价的上涨势头一次又一次引发舆论热议,被网友称之为“演出刺客”。

近期,美国现场音乐机构Pollstar对外公布了2022年中报告。报告数据显示,票价上涨并非只发生在中国市场,而是成为全球演出市场的大趋势,只不过涨幅相对小一些。

那么,“演出刺客”真的能助力演出市场回血吗?在疫情背景下,涨价对于艺人、主办方乃至演出市场来说,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涨势喜人”的全球演出票价

与国内零星几个“杀出重围”的“巡演刺客”不同,Pollstar对2022年上半年北美票房前100位巡演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涨势喜人”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在统计的样本中,今年上半年的巡演平均票价为108.2美元,而2019年的平均票价为91.86美元,上涨了17.8%。

同时,统计结果还向我们揭露了一个事实,即上涨的票价并没有扼杀粉丝们的热情。疫情当前,观众们对于现场演出有强劲的需求。今年上半年,票房前100位的巡演平均售出7913张门票,相较于2019年的平均票数7496张,提高了5.6%。

平均票价和售票量的两相成就之下,平均票房也实现了稳步回升。

今年上半年,北美市场的平均演出票房收入为856206美元,2019年同期的平均票房收入为688553美元,增长了24.4%。因此,北美前100场巡演的票房总额也呈现出稳步复苏的态势,票房销售总额达到16.9亿美元,这比2019年同期的总票房15.5亿美元增长了9.1%。

不过,在Pollstar看来,这并不代表全球演出市场正在超越疫情之前的水平。 北美演出市场的稳中向好,不过是得益于“许多北美场馆可能比其他地区的场馆更早地恢复到满负荷和疫情之前的运营标准”。

将视野放大到全球范围,Pollstar的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演出票价的确也在普涨。全球范围内,今年上半年巡演的平均票价为105.55美元,2019年的平均票价则为92.42美元,上涨了14.2%。(对比仙人掌音乐节同期136%的涨幅,是多么丧心病狂!)

在票价和各地防疫举措的影响下,上涨的票价并没拉动门票销售额和全球总票房。与2019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全球演出票房下降了14.4%,全球前100位巡演的票房收入总计减少了2.2%。

需要注意的是,巡演这门生意并不能仅仅考虑票房收入,能否盈利还要考虑到巡演的成本问题。Pollstar并未将巡演所付出的成本纳入统计分析,但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虽然(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疫情挥之不去的影响,但仍在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繁忙的交通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换句话说,在高票价背后,是巡演主办方要面对的盈利挑战。

“演出刺客”能让市场回血吗?

在演出行业,票价逐年上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甚至高涨幅都已经由来已久。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与通货膨胀相比,现场演出票价的上涨速度都要快得多。

以美国的音乐市场为例。从1996年到2018年,现场演出的平均票价上涨了190%;而同期整体消费价格的涨幅只有59%。更为直观地说,1981年演出门票的平均价格为12美元,倘若门票价格只随通货膨胀增长,那么2018年演出门票的平均价格应为32美元,可现实是2018年门票的平均价格已经上涨到了70美元。

众所周知,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就会增加,娱乐类产品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美国经济学家Alan Krueger研究发现,自1999年以来,音乐演出门票的增长势头就明显强于体育赛事、电影、剧院等其他娱乐活动。

巧合的是,凭借一己之力加速唱片业衰微的P2P 文件共享服务Napster也于同年成立。在Alan看来,Napster以猖獗的文件共享和盗版行为侵蚀了唱片销售市场和艺人的唱片版税收入,这就倒逼音乐人将现场演出视为利润核心。

这样一来,现场演出的底层逻辑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在前Napster时代,现场演出维持一个低票价的水平,通过演出音乐来促进专辑的销售;在后Napster时代,唱片录制反而是为现场演出提供支持,实体唱片更是逐渐演化成为巡演的周边产品进行售卖。

Alan也曾预言,这样的变革将使得音乐行业内赢者通吃的局面变本加厉。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音乐巡演的成本增加,再加上防疫的相关举措,艺人的演出场次、开票数量受限,无形中又加大了门票价格的涨幅。同时,Alan的预言也成为了现实。“涨价”成为了头部艺人的狂欢,没有票房号召力的音乐人在巡演机会缩紧面前,毫无招架之势。音乐演出行业的壁垒将越来越高,可惜的是,同质化的演出可能还是未来整个行业的主流。

在全球门票价格普涨之下,国内独立音乐演出的涨价之所以能掀起舆论热潮,并不是国内外之间的信息差,而是因为国内的音乐演出市场正在经历从“社区聚会经济模式”向“完全商业经济模式”的转型阶段。

在疫情前,得益于《乐队的夏天》、《中国有嘻哈》的大火,独立音乐的商业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同期国内的音乐市场也划出了时代分野。

在此之前,国内的音乐演出市场有个绕不过去的“老大哥”迷笛音乐节。仙人掌音乐登上热搜时,许多乐迷发出十几年前迷笛音乐节的阵容以表怀念。实际上,以迷笛音乐节为代表的现场演出初级阶段,它的运营模式非常接近一场自发的社区聚会。

“在社区聚会中,虽然向前来出席的宾客收费并无不可——比如收取一定的都支付食品和餐具的费用——但如果收费过高则被视为不妥。”而且在社区聚会式的模式下,每一位粉丝都被寄希望做出贡献,来丰富现场演出的“体验”。

因此,国内早期的现场演出更加强调音乐的精神属性和文化特质。 而在商业化跟进的过程中,现场演出初级阶段中的“人情味”逐渐被剔除,走向完全的商业经济模式,供需关系是市场唯一考量的准则。

在疫情创造了空前的观演需求,而在疫情之下现场演出的供给又非常有限,国内的巡演成为了绝对的卖方市场。而国外的统计数据也证明,票价普涨并没有吓退粉丝的消费意愿。

但在演出阵容高度同质化、观演体验并未明显提升、配套不全秩序混乱等系列问题下,对于行业内曾经最具忠诚度的一批受众群体而言,高涨的票价损耗的是对于演出现场的预期和认知。

抹煞人才上升渠道、忽视现场演出体验、过度依赖有限艺人的号召力,始终无法给行业带着真正的“回血”,甚至会挫伤真乐迷的观演心态。

所以说,在现场演出受限更多的国内市场,频繁的涨价和层出不穷的“演出刺客”更像是行业慌乱之下的自救,甚至有些竭泽而渔的意味。

结语

现场演出作为音乐行业的关键环节,在疫情之下也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冲击。

涨价无可厚非,只不过相较于欧美成熟的现场演出市场,国内的巡演、音乐节在涨价的同时,似乎也停下了发展优质演出内容、拓展消费市场的脚步。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在疫情结束后,上涨的艺人演出报价预计也很难回落,与之对应的演出票价也大概率不会回到以前的平价水平。这对于市场的影响与利弊,自然会有乐迷用脚投票来检验。

只是,等到全面放开的时刻到来,在审美逐渐疲劳的观众面前,音乐演出市场又该何去何从?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