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高效益运用凸显知识产权价值

时间:2021-12-23 11:46:41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高效益运用凸显知识产权价值

——第三届上海创新奖获奖单位巡礼③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技术实验人员正进行实验 本报记者 曾 嘉 摄图为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技术实验人员正进行实验 本报记者 曾 嘉 摄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彰显知识产权价值。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浦景化工)因在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第三届上海创新奖(运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的知识产权成果在转化运用中产生不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让人们看到知识产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打通链条 着力运用

“中山医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创新,用专利衍生产品使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和推广。”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山医院自2018年至今,已实现成果转化金额超过8000万元,仅2020年就实现专利转化25件,签约转化金额超过1300万元。其中,该院葛均波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可降解涂层药物涂层支架,使致死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降低了近50%,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平均每年超过10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

“高校的研发能力虽然很强,但是要让研究变成成套的、成熟的工艺技术,只靠自身很难完成。”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能源煤气化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刘海峰同时担任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人,他坦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最主要的资金投入方。在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产权运用以“共享”为核心理念,以许可为主要模式。一项课题开始研发时,就与行业重要企业签订联合攻关协议。“共同研发形成的成套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我们与企业共享。”

以刘海峰参与研发的大型煤气化技术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先后与兖矿集团、中石化合作,将核心专利许可给企业使用,在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约定“共享”,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形成近百件中国专利、3件美国专利、若干技术秘密的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在全球进行普通许可近百次。

华东理工大学“产学研”通过专利许可的纽带深度融合,而在浦景化工总经理诸慎看来,他们的路线是少有人走的“商学研”。

“我们尝试用社会上的资金进行研发,用资本的特性去选择好的项目,成果对外进行授权使用。”诸慎介绍,浦景化工一直致力于新材料及化工技术研发,经营收入主要来源是许可专利成果和配套的专利产品,目前在煤化工新技术、新工艺领域拥有国内外专利70余件。近3年,其工艺包及配套催化剂合同签订金额累计超7亿元。

激励创新 促进转化

谈及如何激发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积极性,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效率,樊嘉表示,中山医院历来重视科研工作,支持医生进行专利申请和转化,让科研成果尽快用于临床医疗。

中山医院大力推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构建了专利转化的标准化流程,实现了从创新科研项目遴选、培育到对接的全方位管理。专利项目成功转让后,实际到账金额的80%奖励给发明人课题组,协助项目转化的第三方机构可获得最高20%的实际到账金额收益。

在华东理工大学,学校赋予发明人更大自主权、处置权,催生研发与转化活力。“对于重要的科研成果,从商务谈判、合同撰写、价格制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深度参与。” 刘海峰介绍,华东理工大学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不多,但转化率很高,这源于对创新成果转化负责任的态度。“学校优先对企业进行许可,在此过程中把技术向前推进,产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把专利转让给企业。”刘海峰说,这样有助于让技术能落地,让全社会受益。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先将专利许可给药企合作伙伴,新药临床试验申报后,再把专利权变更给企业,完成转让。

“公司收入额50%靠纯专利许可费。” 诸慎说,浦景化工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深刻体会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知识产权创造上,浦景化工拥有超60人的研发团队进行自主创新。而从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方面看,从研发遭遇壁垒,选择防守型知识产权策略,到布局一个综合型的专利网络,随着研发走上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浦景化工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中外知识产权布局,以保护创新成果。

3家获奖单位是上海知识产权运用工作的佼佼者,更是上海市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工作的缩影。在大量研发、转化的支撑下,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为上海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奠定坚实基础。(本报记者 杨 柳)

(编辑: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