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大气中国2021》发布:蓝天保卫战助力减碳目标完成

时间:2021-11-01 21:47:40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中国蓝天观察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论坛上指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同根同源,减污降碳可协同增效,自2013年以来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让公众收获了更多蓝天,也带来了可观的减碳效果。

在论坛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报告《大气中国2021: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整体空气质量实现七连升,“达标”成主旋律。报告还指出,中国已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将会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带来利好,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协同空气与气候目标与路径,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持续深化能源、交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实现清洁空气与“双碳”目标。

“达标”成中国城市空气主旋律

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空气质量已连续七年显著改善。2020年全国六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整体实现全面达标,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也增至202个。其中,2020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迈入中国国家标准达标线,近年来有抬头趋势的臭氧在2020年,也实现了年评价浓度首次同比下降。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中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得益于重视结构调整、末端治理和科学支撑的组合拳。报告显示,2020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8%,煤电装机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同时,煤电超低排放总装机容量达88%。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更多的蓝天,意味着对公众健康多一份保护。”付璐说,“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了中国能源、产业、交通结构优化,对“十三五”碳减排目标超额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努力”对城市“颜值”影响尤为重要

本次报告同时发布了“2021年蓝天百强城市榜”。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已连续三年发布该榜单。与传统的空气质量城市排名不同,“蓝天百强城市榜”评估的是城市三年滑动平均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和政策措施,分别得到“成效分”和“努力分”,加总得到“综合评分”,旨在鼓励城市加大措施力度不断改善空气质量。

在纳入评分的168个重点城市中,合肥市摘得综合评分排名桂冠。综合评分20强城市中,广东省占7席,浙江省占6席。与上一年榜单相比,安徽省城市进步明显。

榜单显示,努力分排名靠前城市均为一线或新一线城市,除了北上广深,还有成都、武汉、青岛、天津、郑州等,可见经济发达城市的空气治理力度更大。成效分排名中,临汾和晋城因空气质量改善较大,摆脱了此前的垫底境况。“从排名靠前的城市得分情况看,‘人努力’对城市‘颜值’影响尤为重要。排名靠前的城市,大多建立了领先的科学决策基础和评估方法,同时,这些城市在能源、工业、机动车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减排措施。”付璐说。

实现清洁空气与碳中和,目标和路径需协同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中国继2020年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之后的又一重磅宣言。

在国新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说,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形成。接下来,将推动开展碳达峰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落实。

报告提出,“十四五”是指导中长期协同规划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已提出“3060双碳目标”,如何将碳中和的目标和路径与清洁空气协同起来,需要统筹考虑。付璐建议,“十四五”期间,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多行业对空气与气候协同治理的共识、形成中长期各规划之间的协同,结构调整应采取总量控制与措施灵活并重的策略。有条件的城市,应通过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等多种政策分析手段,识别能够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措施组合,优化减排路径。

报告也显示,当前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依然处于高位平台期,去产能工作进展迅速,但钢铁、水泥等行业产量仍在增长,过去三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进展低于预期。我国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需多部门统筹协作。

贺克斌强调,实现清洁空气和碳中和,核心就是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说,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存在源头控制与健康效益“双协同”,“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应加强代表中国人群特征的本地化科学研究,为推进中国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健康效益应当成为协同政策路径选择的重要考量,需加强以健康效益驱动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目标和路径优化方面的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