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建设项目“海铃计划”首航告捷

时间:2021-09-18 16:46:32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原标题: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建设项目“海铃计划”首航告捷

“海铃计划”海底系统布放。图片来源:上海交大“海铃计划”海底系统布放。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2021年9月17日,界面新闻从上海交大获悉,近日,“海铃计划”探路者项目团队完成各项预定海试任务并安全抵沪。

“海铃计划”旨在探索建设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通过捕捉高能天体中微子来探索极端宇宙,构建我国完备的多信使天文网,推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物理、海洋地理、海洋生物等前沿交叉研究,具备孕育多项原创科学发现的重大潜力。

本航次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学者徐东莲担任首席科学家,海洋工程学者田新亮担任领队,共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三十余位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本次科考为“海铃计划”的后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中微子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粒子。它不带电且与物质相互作用极弱,如幽灵一般,极难被捕捉。中微子在1930年首次被理论预言,但直到1956年才被实验观测到。科学家们对其性质的研究已多次刷新人类对基本物理规律的认知,并获得过四次诺贝尔奖的青睐。

中微子天文学的思想起源于1960年马可夫提出的在深海或湖里建造切伦科夫光探测元件阵列的建议;目前在地中海的 Antares/KM3NeT和在贝加尔湖的 Baikal/GVD项目均在策划中,但在海水中建设中微子望远镜难度较高,目前国际上最知名的中微子望远镜冰立方(IceCube)就选择将探测器阵列建在2500米深的南极冰层中。冰立方(IceCube)于2010年建成,目前是世界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

2013年,冰立方首次探测到一个来自地外的弥散高能中微子流,叩开了高能中微子天文学的大门;然而,这个中微子流既没有集聚迹象,也没明确地指回任何已知的天体源,这说明地球附近的宇宙中并不存在强烈辐射高能中微子的天体源。若要有效地寻找高能中微子的天体源,仍需提升下一代中微子望远镜的探测灵敏度。

当下,欧美都在积极地筹建性能优化的二代中微子望远镜,预期在2030年前后建成。届时,中微子天文学领域或实现重大突破。

“四季潜标”布放。图片来源:上海交大“四季潜标”布放。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海铃计划”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于2018年牵头开展,项目组组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景益鹏,首席科学家为李政道学者徐东莲,并邀请在科学与工程各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两院院士与顶尖科学家担任项目顾问。

徐东莲曾在冰立方合作组中学习、工作多年,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微子天文学领域的青年学者。通过在国际大合作组的日积月累,她逐步萌发了一个“梦想”——由中国主导在南海海域建设中微子望远镜。2018年9月,徐东莲回国加盟李政道研究所,同年11月她提出的“中微子天文学的研究”项目获得了“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专项”支持,主要开展中微子望远镜的选址和探测器原型样机研发。

2020年8月,徐东莲代表“海铃计划”团队,在全国高能物理发展战略研讨会(青岛)上做大会邀请报告,正式提出了南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的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

自2018年11月以来,经过缜密论证及相关仪器、装备的研制,作为“海铃计划”前期预研论证项目,“海铃探路者”海试团队于近日成功在预定海域布放数套自研的实验仪器,不仅原位采集到3500米海深的超过1TB的珍贵数据,还针对全水深海水相关性质进行扫描、检测。经初步分析,验证了预选海域作为中微子望远镜候选台址的可行性。

此外,团队还成功布放了一套可长期监测海底流场、生物活动、沉积物及检验望远镜元器件的潜标,为后续望远镜阵列的设计和长期运维提供依据。

本文转自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