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龙门:龙门浩是苏轼改的名?

时间:2023-02-27 09:45:35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龙门浩是苏轼改的名?,希望以下龙门浩是苏轼改的名?的内容对您有用。

张川耀 80岁,重庆南岸下浩葡萄院街人氏,曾任《现代工人报》社长。有《下浩的前世今生》《记住乡愁·下浩》《下浩话沧桑》《十字金街解放碑》等专著。

看1948年的老照片,豁口两侧巨石酷似两龙头相对(资料图)开方取石后,原来的“双龙拱卫”就剩下一个(资料图)如今热门打卡点的巨石 雷斌 摄网友 布衣 摄 网友 布衣 摄

眇眇乎春山,浩浩乎长江。南滨路东水门长江大桥下,有“龙门浩月”石梁群的主石梁。冬去春来,长江枯水之后,礁石露出水面,形状特别酷似龟,年轻的人们来此打卡,都喜欢称它“神龟石”。

晚报记者最开始和大家一样,也以为这块石头没有故事。但最近,采访到老重庆张川耀先生,他查了史料,找了原住民和文史专家印证,此处本为“双龙拱卫”,又叫龙门。

是的,“神龟石”是个好名字,今后不要这样说了!下次来打卡,请叫它——“双龙拱卫”或者“龙门”吧!为何?因为这个名字,往前追溯,和当年来此打卡的苏轼有关。

苏轼更名江口村为龙门浩

下浩,史称“龙门浩”。相传,龙门浩得名,与苏氏三父子有关。

北宋嘉佑元年,即1056年初春,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离西蜀眉山,自嘉州乘船,去汴京赶考。当船行至渝州(现重庆),三人惊见长江主流水经南岸段,有条巨大的顺江石梁,被巧夺天工地劈开。仅可容纳一条木船出入的“浩梁”豁口两侧的端头巨石,酷似雄踞着的两龙头相对。远眺,龙身龙尾分别上溯盐店湾,下至野猫溪,卧波逶迤数里地。苏氏三父子深深被这天造地设的壮观景致所吸引,于是令船夫小心驾船进入“浩”里的港湾。

停船登岸,父子三人信步游览,但见这个名叫“江口”的小村落,群山相依、秀水环绕、涧瀑如画、田土丰茂、柴门书声,好一派民风淳朴之繁华景象,教人甚是喜欢。

苏轼视其地形物貌,遂给小村落取名“龙门浩”,并以独具特色的行草一挥而就。尽管贤绅耆老拱手礼谢苏轼题写的“龙门浩”,但对这个刚二十岁的读书人,并不太在意,毕竟太年轻。

万万没有想到,次年这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在京科考,获进士及第。三年后,苏轼授大理评事。耆老贤绅们才慌了手脚,正式把“江口村”更名为“龙门浩”,将苏轼题的字,镌刻在“浩梁”高岸石拱桥侧。

“龙门”之名流传有序

“龙门浩”得名至今已近千载,而“江口村”则从此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曾几何时,那顺江绵延达数里的石梁,如长龙一样静卧大江,若遇月圆时,就出现了“龙门浩月”的美景,历代文人雅士为之讴歌。

吴礼嘉,明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会试第八十三名,登三甲第八十一名进士,曾任四川巡抚。他写有诗《登涂山》:青云邀我入涂山,积翠空中想玉颜。四日当年离大禹,九疏亿载造区寰。江流滚滚双龙合,松迳迢迢独鹤闲。吊古临风开晚酌,坐听幽涧自潺湲。这里就提到“双龙合”。

曹学佺(1574年-1646年),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他也写了诗《登涂山绝顶》:百折来峰顶,三巴此地尊。居城如在水,裂石即为门。涧以高逾疾,松因怪得存,瑞阶金翠色,人世已黄昏。提到“裂石为门”。

清代巴县知县王尔鉴修乾隆版《巴县志·卷之一·古迹》记载了重庆宋代“龙门”题刻:“龙门:涂山禹庙前江岸石上楷书‘龙门’二字,右石上行书‘龙门’二字俱(南)宋绍兴中镌。”“龙门”石刻,就位于两块传奇碛石上,“龙”和“门”二字各自刻于一块碛石上,一为楷书,一为行书,镌刻于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巴县志·卷之一·景·巴渝十二景》形容了“龙门浩月”的具体景象:“龙门浩月:浩在太平门大江对岸禹庙前,水中二巨石各大书楷行‘龙门’二字,皆(南)宋绍兴中刻,石断处可容艇子出入,曰龙门。”

看1948年的老照片,就可知晓,这原本天造地设的石梁,有可供一条木船进出的豁口,豁口两侧巨石,酷似雄距着的两龙头相对。

清人施玉立也有诗《龙门》曰:“龙门谁所凿,崷崪外江边。我待看春浪,鱼当跃晓天。飞龙应可逐,巫峡不难穿。鲈鲙饶珍味,乡思日夜悬。”问“龙门”谁凿的?

历史上先有下浩(老龙门浩),开埠后才催生出了上浩。重庆开埠前,龙门浩就是下浩,1891年开埠后,龙门浩百业兴旺、人口倍增、地盘拘紧,便向地形方便有利的上游发展。为区分新老龙门浩,于是把向上新发展的地域取名上浩、上新街,老龙门浩则改称叫下浩,上下浩从此统称龙门浩。

身体矍铄、思维敏捷的米市街百岁老人许世愈,四方街当过“川祖庙”执事的周玉海等老人,清晰记得在下浩米市街口“川祖庙”后墙“湖广填四川记”,有苏轼更名江口村为龙门浩的记录。《万历重庆府志》上也有此说。先人们曾将临江的那座石拱桥称为“苏桥”“东坡桥”,被毁的正对浩梁“龙口”的“龙门寺”,大铜钟上铸有这一史实。

下浩人代代相传,从龙口望出去,顺江卧波大石梁豁口右侧,龙头高大威猛的是雄龙,豁口左侧稍矮秀气点的是雌龙。左边这龙头,几十年前开方取石被破坏了。(开方,石工术语,即把山上或地面的石头,开凿成条石,以利运输,垒砌)。

下浩学究、前清老秀才马伯良,“花生大王”段世荣,胖裁缝蒲嘉生等老街坊,曾亲见依苏轼墨痕勒石在“上龙门桥”石壁上的“龙门浩”三个大字,他们不厌其烦、承上启下、绘声绘色向子孙们传承“苏轼更名江口村为龙门浩”。

所以年轻人啊,下次来打卡的时候,记得别叫错名字了。

知多点

如今的龙门浩老街,古有巴渝十二景的“龙门浩月”,近有开埠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巴渝文化,现有璀璨江岸,古朴老街,深得年轻人喜欢。

龙门浩,地处4A级旅游观光带南滨路中段,这里交通便利,有长江索道、地铁6号线、5座大桥、19条配套公交线路,进可入闹市吹江风品美食,退可上南山觅前人踪迹,大家都去打过卡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