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市场:存量时代,vivo如何突破「周期」迷雾?

时间:2023-01-18 21:45:08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存量时代,vivo如何突破「周期」迷雾?,希望以下存量时代,vivo如何突破「周期」迷雾?的内容对您有用。

来源:36氪

企业有远虑,则无近忧。企业有远虑,则无近忧。

2022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

全球局势纷繁诡谲,叠加疫情扰动,不少行业处于市场整体缩量的低谷周期。以往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备受考验,低端走量的“数字心魔”诱惑与高端化之路的艰难,行成鲜明对比,生存与可持续性使得大多企业从外部争夺转变为自我博弈。

外魔易除,心魔难。

科技革新势能缩减,对于竞争残酷的智能手机行业影响深远。市场整体承压,重度依靠产业链技术迭代势必引发产品走向高度同质化,而打造自有底层技术体系无疑加重了企业运行负担。

此时,能够平稳穿越市场低谷周期的,一定是坚持长期主义、苦练内功的企业。

IDC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vivo出货量达1420万部,再次拿下国内销冠,也是唯一一家国内市场份额超20%的国产手机品牌。

如果把时间回溯至高端化大潮的起点,vivo近两年总共摘得5次季度销冠,成为过去一年国内手机品牌最大赢家。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整体销量的稳固,无疑让vivo具备更强大的冲高底气,而高端突破也为整体数据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端化破局

当下,若提手机,必提高端;若提高端,必看折叠。

用户换机周期持续拉长,全球手机出货量大盘持续走低。然而以折叠屏手机为代表的高端价位市场却呈增长趋势。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折叠屏手机累计销量达130万部,超越2021年全年,Q2的同比增幅更是达到了132.4%。

去年,随着vivo X Fold把第二代折叠屏引入市场,成熟的工艺与软件生态的完备,折叠屏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成为了高端化突围的关键。

作为安卓品牌们售价最高的旗舰产品,折叠屏手机的销量几乎代表了品牌高端化的市场认可度。

去年Q2,vivo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升至第三,成为同期唯一进入全球三甲的中国手机品牌。去年Q3,vivo以11.9%的市场份额,进入折叠屏手机品牌三甲。

就在vivo X Fold上市前,vivo迟迟不推折叠屏产品让人疑惑,高增速的细分领域似乎拱手相让。可产品面世以后,质变的铰链耐久性、明显优化的折痕、内外屏高刷一致等特性,直接宣告了折叠屏手机的迭代。

当时vivo折叠“敢为天下后”的底气在于,具备成熟技术引领行业革新,实则后发先至,这也是后来X Fold+迭代周期提速的因素之一,对用户最大的尊重不在于先后,而在于体验。

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

正如viv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所言,“产品是因、品牌是果、品牌是产品的方向牵引。”

其实,vivo的高端化进程一直遵循一个规律:足够成熟的产品才能推向市场,以绝对差异化塑造品牌。

新品迭代的快与慢是表象,深层本质在于vivo塑造的“利他共赢”,即用户满意,友商获利,自己受益的良性循环,这种商业模式具备强劲生命力,产品也更能经受住市场考验。

同样在2022年,X80系列被称为“最强天玑9000”,来自于与联发科长达22个月的深度联调,除了对于用户导向的身体力行,也让供应链伙伴口碑与市场双丰收。X90系列与联发科全球首发天玑9200,就顺理成章了。

高端突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堆叠大量底层技术创新,从这个角度讲,vivo表面上的温吞,更像是一种蓄势。

影像是X系列收获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其成功并不意外。专注四大长赛道的vivo,2021年就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分别下设了创新、XR、芯片等多个实验室,“灯塔”辐射研发中心的模式,形成业内规模标杆的研发体系,这是vivo产品竞争力行成“独家化”的起点。

业内首发的独立芯片V1,在2022年完成了V1+到V2的进化,从性能挺进到功耗优化的全面提升,离不开背后的研发基底。自主研发也是更多外部合作的基础,一如与蔡司的深度合作,如果缺乏自有的一套技术体系,合作无异于联名贴牌,用户认知早已不似当年。

2022年的特殊性带来诸多挑战,对于vivo而言,高端化进程面临严峻考验,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课题,还在于重视让用户、渠道和供应链友商共同受益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

以创新做底、高端破局的vivo经受住了市场考验,这种正向反馈,从侧面肯定了vivo的破局逻辑。

埋头种因

前沿技术升级、供应链最新硬件迭代,间接助推了手机市场小步快跑的发展节奏。像摄像头数量比拼、亿级像素之战,都有厂商踊跃跟进。

从销量来看,微创新也能斩获一定市场,但拉长时间不难发现,市场一浪接一浪的潮流,随着用户认知提升,成为主流的极其少有。能让品牌留下印记的,并非单纯来自供应链,而是自有创新。

如何应对市场诱惑与自身发展路径相悖,这可能是每一家企业都会面临的艰难选择。

从全球首款屏下指纹、升降摄像头、前置柔光双摄等众多首创中,不难看出,vivo的创新基于用户痛点,再针对性研发并最终引领行业趋势。

然而即便如此,在vivo内部的认知中,这些仍被认为是“短期的东西”。

直到“四条长赛道”,才让vivo 的长期主义具象化并有了落脚点。

在近期的vivo年会上,沈炜再次重申:“坚决不以短期利益换取市场规模”。类似的话,胡柏山、贾净东等vivo高层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这表明,vivo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已经在寒冬之下形成共识。

毕竟,市场诱惑就在眼前,而依靠技术创新形成行业突围,其难度和时间难以估量。想要达成长远目标,中短期利益难免受到浮躁的市场氛围所冲击。

长期主义需要团队整体对于品牌价值观的认可,对于vivo而言,团队的首要任务并非创造一时销量,而在于对长远规划的精准执行,只有如此,面对逆势而行的艰难长路,团队才可能具备持久战力。

从老板到员工,形成了一个对长期主义高度认同的群体,vivo逐渐具备技术货架储备、筛选、进化的能力,或适时跟进或有所舍弃,取舍之间即为vivo所言的“少犯错”。而这种“犯错”在外界看来或许是企业对于市场的寸土必争,但有悖于vivo 对于产品的见解和品牌路径,最终只会被弃用。

重视“埋头种因”的vivo,更加重视“因”的长远利弊。

基于初心,vivo几乎没有悬念地早早走上了打造独家技术之路,微云台把手机影像的物理防抖性能提升至业界新高度,V系芯片引领了手机厂商配备独立芯片的潮流。这是vivo“成就伟大品牌”的一个个脚印。

过去的一年,X80到X90系列,X Fold到X Fold+,不难察觉以用户为导向进行科技创新的vivo再次提速的迹象。

按照X80发布时间推断,通常认为X90系列本该在三四个月后才上市。但或许是为了配合vivo在卡塔尔世界杯上的亮相,亦或者为“vivo X系列十周年”庆生,X90系列在11月就面世了。这代产品不仅搭载了自研芯片最新型号V2,大量自有研发和与蔡司合作研发的最新技术及软硬件也悉数上线,这对vivo 的技术储备和团队战力带来巨大考验。

结果表明,产品经受住了考验。官方数据显示vivo X90的开售销量同比X80增长2倍,X90 Pro与X90 Pro+是X80 Pro同期的4倍。很容易发现,市场对于X90的反馈是配置越高,增长越大。

这并非朝夕之间所能得到的成果,有没有“台下十年功”决定了关键时刻的表现,这也是赶工和提速的本质区别。

回顾2022年vivo 的产品,拥有航天级无忧铰链的X Fold+、V2芯片+蔡司T*镀膜镜头的X90系列,无一不具备亮眼的独家卖点。

长期基于用户导向的技术创新与积累,使得vivo近年迎来了技术井喷。

技术支撑产品,产品成就品牌,vivo同时收获了整体市场份额与高端化突破。

或许,这是对于其“埋头种因”的最好诠释和褒奖。

不惧硬仗

整个2022年,vivo在困难与挑战中成长。

客观因素导致的整体市场缩量,头部玩家压力更大。

即便处于这样的市场氛围,依然能从vivo的产品中清晰看出,其长期主义信条未曾动摇。

如果按照企业体量来看,去年已超25万家线下门店,重资产模式自持生产线,vivo完全具备以海量渠道以及充足产能,搭配机海战术轰炸市场的实力,而其技术储备和体量,足以支撑其以“躺平”的姿态生存下去。

这么做无疑更轻松,或许也能迅速在市场低谷期获得出货量不错的增长,然而“走进舒适区”并不是vivo选择的方式。

牵手蔡司,vivo并未放手影像,而是成立联合实验室进行深度合作,将双方技术特点巧妙融合;面临折叠屏产品缺位一度遭受过度揣测,依然保持战略定力细心打磨交出高分答卷;世界杯节点产品迭代需要提前,vivo依然能做到按时按量不对用户体验打折扣。

2022年的众多挑战伴随市场低谷周期,显然难度超越以往,不过都被迎刃而解。

跳出舒适区,更不惧硬仗。成就伟大品牌的道路艰难且阻,对长期主义的身体力行,让成长的vivo收获了韧性与耐心。

过去的一年,不少行业玩家或受制于技术基础,或受制于产能束缚,种种因素导致的生存压力改变了企业策略,这并没有对错。但产业链和品牌走向分野,由此极难塑造的品牌价值受到严重冲击,或许对于品牌长线而言并不乐观。

能够在逆风中奔向更远的目标,不仅是起跑早,更在于养成了更为科学的“跑姿”和早已锤炼出的强壮身体。

全球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马太效应足以概括当前的手机市场固化程度:高节奏迭代的惨烈竞争,Others被极限挤压、多杀多……或将不可避免的上演。

站在新十年窗口,vivo选择的是直面困难。“每一场时代的冲击,都是质变的契机”,沈炜在年会总结中如是说。如同沈炜所说,寒冬总会过去,而需要做的不是等待,而是主动走向春天:“vivo的黄金时代,不在过去,仍在将来,不在身后,仍在前方的每一步征程之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