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独角兽企业接连遭遇IPO破发背后:高价Pre-IPO投资逐利模式“风光不再”

时间:2021-12-22 08:47:21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独角兽企业接连遭遇IPO破发背后:高价Pre-IPO投资逐利模式“风光不再”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植 上海报道

近期,颇受创投资本高度青睐的独角兽企业在IPO后连续“破发”。

12月15日,百济神州在科创板二次上市,虽然有高瓴投资重仓力挺与绿鞋机制护航,其IPO首日仍下跌约16%。

12月14日,顺丰同城在港股上市,连续两个交易日累计下跌约15.7%。

12月10日,沪港两地资本市场陆续上市的4只医药股出现三只破发,一只勉强收平的状况。

有数据显示,11月初以来,港股已出现7只新股6只破发的状况,普遍存在于大消费、SaaS、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各个资本热烈追捧的赛道,其中不乏创投机构高度看好的独角兽企业。

随着独角兽企业IPO破发现象日益增多,越来越多创投机构是否会调整投资策略减少Pre-IPO高价投资,俨然成为市场密切关注的焦点。

12月21日,多位PE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新股破发状况增加,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投资策略。

“事实上,很多独角兽企业在IPO时出现破发状况,存在着多重原因,比如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二级市场投资偏好下降,一段时间内资本不愿投资高科技企业,转而偏好投资公共事业等防御性行业;再如此前高科技企业估值涨幅过大需要回调,也会影响二级市场投资机构对新IPO企业的估值判断;还有近期奥密克戎疫情冲击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步伐加快,都会影响到二级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估值调整。”一位PE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透露,对此他们认为这属于二级市场的短期现象,不会影响到一级市场的投资策略。

“目前,我们仍积极推动一些中后期企业积极运作IPO进程,甚至安慰这些企业家无需在意股价短期涨跌,只要企业业务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最终股价会充分反映企业增长基本面。”他指出。

但记者也了解到,随着独角兽企业IPO破发数量增加,一些创投机构也担心IPO窗口期已经“关闭”——尤其是此前美联储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高科技企业倍受资本追捧时期,独角兽企业往往能获得更高融资额与IPO估值,但现在他们发现部分所投资的独角兽企业在IPO融资路演期间获得基石投资者投资的难度正在加大。

“无论是生物技术研发,还是大消费等热门赛道,越来越多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更希望看到独角兽企业能拥有成熟的业务模式与良好的利润增长态势,不愿再为亏损企业、或者一个成长故事买单。”一家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指出。这驱使他们会和一些企业沟通,是否暂缓IPO进程,等待新的IPO窗口期来临。

在他看来,只要创投机构没有高价参与pre-ipo投资,目前他们遭遇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与项目退出亏损风险的几率相当低。

这位创投机构合伙人同时坦言,此前大消费、SaaS、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重要赛道的Pre-IPO投资阶段,很多项目都存在较高的溢价投资。目前不少参与高价入股的创投机构正面临投资浮亏压力。

“年初我们接触过两家企业,分别是在大消费与生物医药细分市场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也打算今年下半年实现赴港上市,但这两家企业的Pre-IPO阶段估值比我们预期高出逾80%,其中一家大消费企业的估值市盈率,我们原先预计在18-20倍之间,但企业方要求按30倍市盈率估值进行投资。”他回忆说。经过创投机构内部多番讨论,他们最终决定放弃这两笔Pre-IPO项目投资,但也有不少创投机构按照这个价格争相投资。

“如今看起来,这两个项目若按现在市场状况赴港IPO,参与pre-ipo高价投资的创投机构基本将面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风险。”他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今年以来不少Pre-IPO投资项目之所以出现超高估值,一方面得益于去年高科技企业倍受二级市场资本追捧,带动一级市场企业估值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则受到今年PE市场资金相当宽裕影响,触发大量创投机构提高报价争抢独角兽企业等优质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总规模同比增长了50%,新募基金数量同比上升87.2%。强劲的募资额度推动了股权投资再度活跃,令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PE机构总投资额超过1万亿,投资案例数和总投资金额同比涨幅均超过70%。

“这背后,很多创投机构为了快速拿出投资业绩,争相高价投资一些Pre-IPO阶段的独角兽企业,但现在看起来这种赚外钱策略与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的策略再度失效。”一位PE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直言。目前很多创投机构正在密切关注芯片研发、半导体、生物医药、AI等重要赛道的大型龙头企业IPO股价表现,通过判断他们是否遭遇破发,一方面判断是否推动这些赛道其他独角兽企业加快IPO步伐,另一方面则评估这些企业在IPO后是否遭遇破发。

“毕竟,若大量投资企业在IPO后出现破发状况,对PE机构品牌形象也是一大负面冲击,有可能会引发众多LP(出资人)对PE机构投资眼光的怀疑,不利于PE机构后续募资。”他指出。

(作者:陈植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