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遇见苏东坡

时间:2022-08-28 20:45:48 | 来源:安徽商报

■一点表里 ·张嫣

都说“乌台诗案”是苏东坡的人生转折点,不过要说得更精准点,私以为是那场下在寒食节的冷寂春雨。

那一年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在黄州灰头土脸的第三年,从国家干部到躬耕农夫,苏东坡被迫完成了角色转变。写得了诗文,拿得起锄头,不知道他躬着腰一锄头下去,再昂首时,有没有心中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他一定不知道随着手中的老茧越来越厚,皮肤越来越黑,他离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天花板已越来越近了,并在往后近千年里,独领风骚。

那场雨有可能已经断断续续下了两个月,如深秋般的萧索凄冷,不似人间四月。梦里梦外皆是潺潺的雨声,宿醉醒来,赖以栖身的小屋似渔舟,在迷蒙的水云间飘摇,冷锅寒菜,破灶湿苇,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清晨,更何况乌鸦也来凑热闹。哦,还有海棠花呢?只怕已经零落成泥了吧,春天还未开始便已结束。苏东坡凝望着这一切,忽然就有了写字的冲动。于是,我现在见到它———《黄州寒食帖》,在我正对面的墙上(真迹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刻,我读着他的字,通篇起伏跌宕,错落多姿,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连得自然,断得干净,浑然天成。结字是如此的奇妙,如他几度起伏的人生际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重也有宽窄,在参差错落间恣意奇崛,变化无穷。有的字错了,那也没有关系,想改就改了,立在一旁,镇定自若。从“卧闻海棠花”的“花”字到“泥污燕支雪”的“泥”字,起承转合间彼此牵动,互为因果,似乎正表达了作者那呼之欲出的内心世界:落红化作春泥,春天远去也不必再追。如此,生活中的粗粝与官场上的失意,渐渐被挣脱,走出宽阔和平静。随着笔墨深浅浓淡的起伏,似乎也渐渐一扫胸中块垒,到了“乌衔纸”三字时,苏东坡大概是呼出一口浊气,恣意轻托长长一笔,人间愁苦相比宇宙间的深邃,似乎不值一提:朝堂失意,家乡无从相还,不是还有薄地与草庐,生命依然浩荡,人间终究值得。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那年被一场雨浸透开悟:艺术之美的极致之境,原来是繁华褪尽后那毫无矫饰的纯粹的自我。而在词的表达上,他亦开始隐含宏观的视角,在观照人生的悲哀不幸时加以了超越。

黄州应该被记住,一个人的命运低潮,在经历了生命的曲折与困苦之后,不仅让自己的艺术峰回路转,更是让这个民族拥有了真正的文化与精神的自信。当然,熟悉苏东坡的人知道,这还不是他人生的低谷,在他那豪迈跌宕的人生大戏里,只有更低没有最低。

在生命这条黑暗的河流上,他也从来不是踽踽独行。往前,陶渊明算一个,往后数百年我们的老乡吴镇也算一个。

还是在“乌台诗案”前,苏东坡尚在湖州任上,游何道两山,遇风雨,回憩贾耘老溪上澄晖亭,画风竹一枝于壁间,后好事者刻于石。200多年后,吴镇“摩挲断碑,不忍舍去”,画下《仿东坡风竹图》,真迹收藏于美国佛利尔·塞克勒美术馆。如今,我见这一枝墨竹于风雨中掀舞恣意、气韵流畅,不禁感叹这隔世的终极追星。

在此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中,有苏东坡的传世名画《潇湘竹石图》及与文同合的《古木怪石图》《墨竹图》,旁有王诜的《飞阁延风图》。王诜堪称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这位王驸马,在听到风声远在湖州的老友将要大祸临头时,第一时间就想方设法把消息传递了出去,后来也因此获罪。

《潇湘竹石图》端看时,我竟然有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窘迫,后来读到早年的收藏者邓拓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字,才觉得正合我意:隽逸云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云山水,涉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当我第三次端看时,竟是真正沉迷于这片苍茫迷离的云水,似乎能感受到近处的竹叶在江风中轻轻颤动,仿佛这落叶飞花的一切都是风的呈现,是在风的压力中试图摆脱束缚寻找新的方向或自由么?

在项氏“天籁阁”宏富的收藏目录里,苏东坡书帖至少有二十四件,这次大系展中我粗粗数了一下除《黄州寒食帖》外另有七幅手帖,这其中最令我喜欢的是《渡海帖》,是他晚期书法炉火纯青时的代表作。

手帖是写给一名叫“赵梦得”的朋友的。这个世界,有人爱你,也有人在某处恨你,死对头章惇把他弄到天高皇帝远的惠州还不解恨,结果又老又病的苏东坡,在春日午后的藤床上美滋滋睡了一觉,听着寺院的钟声,从容题诗一首,远在汴京的章惇大为光火:噢!苏东坡还过得这般快活吗?一脚把人踢到了儋州(海南岛)。

在这个“食无肉,出无舆,居无屋,病无医,冬无炭,夏无泉”的“六无”孤岛上,苏东坡制墨酿酒辟谷和陶诗,节奏依然不被打乱,他那达观的人生哲学不许自己在任何时候失去生活的快乐。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徙往廉州(广西),他北归前去澄迈寻找老友赵梦得话别,不巧未遇。满心遗憾间,写下一通尺牍,交给他儿子,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梦得先生与苏东坡的这场千年前未作的道别,是后世的一大幸事。当我们如今读到这情义比笔墨更厚重的尺牍时,也已知晓,苏东坡离世后梦得先生辗转全国各地探望照拂老友的后辈,有这番情义在,连带看这幅书帖时,只觉暖意顿生。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他的诗词书画指引我们慢慢靠近他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他从不绝望的意志、从不泯灭的创造力和从不失去的人间快乐,使再黑暗与荒谬的世界,都能透出一抹亮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