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揭秘嫦娥五号月壤研究的中国速度:148小时获得最关键数据

时间:2021-10-19 19:48:45 | 来源:媒体滚动

原标题:揭秘嫦娥五号月壤研究的中国速度:148小时获得最关键数据 来源:黄海华/上观新闻

“从七月份收到第一批样品到《自然》正式发表,仅仅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为中国同事们的中国速度点赞。”

10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国际知名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尹庆柱发来了热情洋溢的祝贺。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是目前月球最“年轻”的玄武岩,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相比之前的研究延长了约8亿年。

其实,这一令人兴奋的成果背后,最为关键的工作仅仅用了148个小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献华,回忆了这激动人心的148个小时——

1小时:

2021年7月12日,第一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发放,国内13家科研机构一共获得约17476.4毫克样品。

上午11时不到,我们回到所里,把样品放到了实验室。中科院院士、地质地球所所长吴福元立即召集我们开了项目启动会。他提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7天内要完成嫦娥五号玄武岩的同位素定年,二是7天内完成主要的玄武岩地球化学分析。

我们吃好午饭后,就立即开始工作了。

24小时:

这一天是连夜奋战,一直到7月13号上午,进行了样品的分离、图像分析、矿物的识别和界定。

53小时:

第一个样品的定年分析数据终于测出来了,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101小时:

获得了玄武岩锶同位素的第一个数据。

148小时:

获得了玄武岩钕同位素的第一个数据。

7天内我们完成了吴所长的两个要求。就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会场旁边的会议室,我们科研团队每天下午13时在这里碰头,对数据进行探讨和分析,实验工作24小时不停机。

168小时:

从第8天起,开始“闭关”撰写论文。

“我们这支48人组成的攻关团队,有好多‘90后’的年轻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月球研究,我都替所长捏了把汗。”李献华院士坦言。不过,这些没有什么经验的年轻人充满着使命感和干劲,为了工作可以通宵达旦。

在吴福元看来,

所有技术环节之前都演练过了,“7天”并非不切实际。

就拿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定年技术来说,所里的几任领导很早就进行了布局,逐步把传统的20微米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年轻没有做过不要紧,可以学,我们所全力支持。”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高效协同,实时解决问题,形成了前沿科学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新范式,为这一重大成果的迅速产出奠定了关键基础。

(原标题嫦娥五号月壤研究被誉为“中国速度”,这148小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