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中部三城总部经济错位竞争:武汉吃尽国企红利,郑州长沙因地制宜

时间:2021-10-14 21:49:02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中部三城总部经济错位竞争:武汉吃尽国企红利,郑州长沙因地制宜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原创 西窗 搜狐城市

在武汉,有很多带数字的路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七里庙,八一路,九万方,十里铺,百步亭、千家街、万松园……其中,“一元路”至“六合路”处于汉口核心区,6条路平行通往江边。附近是政府驻地、高档商圈和豪华楼盘——号称“华中第一豪宅”、挂牌价过8万的“武汉天地”即在左近。

六合路1号曾是江岸区政府大院,如今,这里迎来新主人。前一阵区政府大院腾退一空,这里变成了三峡集团总部大楼。央企总部搬迁到武汉,标志着武汉总部经济进入另一个维度。截至目前,武汉已认定52家总部企业,税收贡献占全市税收比重约16%,当地计划到2025年将力争突破400家。

武汉的目标很高,面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总部争夺战早已在各大城市间上演,深圳、南昌、成都、南京、杭州等近来陆续发布政策,支持总部经济发展。与武汉相邻的郑州、长沙也在发力——这三个中部“巨头城市”看似短兵相接,却又错位竞争,在总部经济竞赛场上,三地使出了不同的招数,在新的赛道上各展其能。

中部三城总部企业认定标准不一

怎样的企业才能认定为总部企业?武汉、郑州、长沙的认定框架“大同小异”。武汉将总部企业划分为综合型总部企业、第二总部、功能型总部、金融总部等四种类型,长沙和郑州则相对笼统并未细分。总体而言,三地对于总部企业营收和财政贡献(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市区两级地方实际留存部分)都有硬要求,也是核心要求。

在具体行业标准要求上,武汉更“严格”。武汉要求农业企业上年度纳入本市统一核算的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对本市地方财政贡献不低于1000万元,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长沙三项要求分别是1亿元、1000万元、100万元。郑州最低,营收5000万元,税收200万元即可申请。

武汉要求建筑业企业营收不低于50亿元,财政贡献不低于3000 万元;长沙分别是5亿元、1亿元;郑州分别是20亿元、2000万元。武汉要求服务业企业营收不低于10亿元,财政贡献不低于1500万元;长沙和郑州则将服务业细分,两地营收要求均介于1-5亿元,财政贡献方面,长沙的要求与武汉大体相当,郑州要求相对较低。

三地对于世界 500 强企业、中国企业 500 强、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国家和中央部门确定的大企业(集团)及其一级子公司等都开了“绿灯”;此外,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具有重大产业支撑作用,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可直接认定。

奖励方面,武汉总部企业落户最高奖励4000万元,今年已对首批认定企业奖励资金9000余万元;郑州总部企业首发上市融资的将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首次被评为世界500强的给予一次性2000万元奖励;长沙对总部企业最高奖励5000万元,企业员工可享受长沙户口同等购房政策——长沙一向严控地产市场,相关政策含金量不低。

数据很繁杂,但却不难理解。上述标准跟每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以及未来规划紧密相连。武汉经济水平和工业基础相对最高,其认定标准也最高——跟两年前的标准相比,其实武汉已经降低了部分标准。另外,对于战略新兴产业,三地认定标准都相对更低,相比传统制造业/服务业“至少打了五折”。

武汉总部经济“领先一个身位”

在不同的认定标准之下,三地“形态各异”的总部企业“脱颖而出”。2020年,长沙从100余家申报企业中认定了55家企业,入选长沙首批总部企业名单。可以说这是长沙对各个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发展潜力及总部集聚效应显著企业的认证。

长沙被称为“工程机械之都”,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装备等企业毫无意外地都进入名单;长沙致力于打造“智造”之都,盐津铺子、加加食品等传统食品制造企业,借助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也进入名单;长沙还是“娱乐之都”,芒果超媒、湖南电广传媒也跻身名单。

2018年,郑州总部企业名单仅16家,经过两年发展,目前已达37家。进入名单的这37家企业,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硬”,企业名称里的字眼包括“金属、机械、金、银、铝……”。这也难怪,郑州在机械、建材、能源和原辅材料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名单里至少包含了十余家建筑业、房地产业公司。

相比长沙和郑州,武汉总部企业最大特点是国企多。总部企业名单里国企比例,长郑均为45%左右,武汉超过65%——今年认定的第二批19家总部企业全是国企。这也难怪,以资产总额指标为例,2021年武汉制造业百强企业资产总额12066亿元,其中国企资产总额和占比分别达到10241亿元和88%。2018年,郑州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为58.9%,武汉只有42.7%。

从行业分布看,武汉制造业百强主要分布在机械及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家电、生物医药、钢铁、食品及烟草、石化、服装及纺织等九大大行业,这也是武汉总部企业最集中的行业。说来也巧,武汉和郑州前两大支柱产业都是汽车装备和电子信息,但不管是量还是质,郑州跟武汉差了量级。在三峡集团之前,武汉的央企总部有两家,一是东风汽车;二是中国信科,这两家企业撑起了武汉的汽车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

总体而言,武汉总部经济以国企为核心力量,民营经济存在感相对弱,但比之郑州,武汉民营经济头部阵营更有现代化色彩,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行业,武汉本地九州通在郑州也进入总部企业名单。郑州总部经济民营企业比重高,但严重依赖传统行业,尤其是建筑业、房地产业。长沙总部企业“五彩纷呈”,紧密贴合长沙产业特色。

二线城市的机会在于“错位竞争”

在全国处于第二甚至第三集团,中部区域总部经济不必太内卷。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大湾区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在总部经济发展中具有高质量人力资源、交通运输网络发达、信息获取快速便捷、配套服务较完善等优势,毫无疑问是领先中部区域的。对于武汉、郑州、长沙来说,走特色总部经济之路才可能有出路。

从目前来看,京沪深仍然是企业设立总部的首选之地,除了资金扶持外,这些城市跟二线城市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一些龙头企业即使行政总部在一线城市,也会考虑将研发总部放在高校资源集中的武汉、成都等地。另外,不少公司还会设立区域性总部。正是如此,二线城市近年来积极争抢龙头企业“第二总部”,以此实现与一线城市的错位发展。在长沙和郑州,华润、顺丰被同时认定为当地的总部企业。此外,武汉有京东、郑州有国美。

总部经济不光只有总部企业名单里的公司,“表外”总部企业也是后备军。今年四月,深信服、渊亭科技等9家互联网龙头企业第二总部正式落地签约长沙。过去6年,武汉3家本土互联网企业上市,小米、科大讯飞等超过80家互联网企业在武汉设立华中总部或“第二总部”, 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即进入了武汉首批总部企业名单。

以武汉、郑州、长沙为案例,可见总部经济政策的制订要紧密结合区位条件、 经济基础与主导产业,发挥自身固有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总部经济。争夺总部企业拼的并不是一次性补贴,而是城市综合实力。若其政策背离现有发展条件,也只能是一纸空文,难以实施。

以三峡集团搬迁而言,武汉也是借着了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东风——这也对武汉提出了相应要求。总体而言,城市能级与总部经济是相辅相成的,相关政策也要动态调整。武汉市发改委表示,过去制定的总部企业标准可能更高,但是面窄、影响面小。新制定的办法对总部企业支持力度更强、措施更有针对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研究员张文魁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尽管二线城市在土地和人力成本上占据优势,但在集群效应和配套优势方面,仍然无法与一线城市较量。二线城市主要提供用地支持——包括武汉这次腾空区政府大楼;帮助总部企业招人留人,配合户籍、医卫、教育等服务,提高营商环境。反过来,总部企业必然带动当地信息、金融等服务业发展。

总部经济除了“移植”还得“自培”

总部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招商引资的高阶形式。最直观的来看,总部经济意味着以极少的土地创造极大的经济价值,并且可以集聚高端资源,带来高端就业机会,对于抢人大战也是助力。具体来讲,总部经济具有促进产业调整、提供税收贡献、带动消费升级、增加劳动就业和搞活社会资本的作用。

三峡集团搬迁之际分别与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宜昌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谋划推动重大工程项目154个、总投资3645亿元,助力湖北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数据显示,武汉高校学子留汉比例5年升至65.12%。总部经济对于消化本地海量的大学生,吸引更多外地人才,有很强示范作用。

东风汽车总部从十堰搬迁到武汉,与三峡集团从北京搬迁到湖北的逻辑并不相同,但是对于武汉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图源自湖北省政府官网东风汽车总部从十堰搬迁到武汉,与三峡集团从北京搬迁到湖北的逻辑并不相同,但是对于武汉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图源自湖北省政府官网

《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透露,到2025年,武汉市总部企业数量将力争突破400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大型央企在汉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企业数量达80家;总部企业税收占全市企业税收总额比重达25%左右——这个比例相当之大了。

过去国内二三线城市主要以制造环节为主,各大城市都期待转型升级,拥抱研发、营销设计以及高端商务活动等环节,把制造环节的工厂,向城市的外围或开发区迁移。此外,部分城市本土企业快速崛起,这些公司的总部功能慢慢从原来生产厂家的产区中分离出来。而信息技术和高铁网络,为这种“异地办公”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武汉、郑州、长沙共有的机遇。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武汉、郑州、长沙,总部企业名单里引进企业数量占比较高,土生土长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对于它们来说,除了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还应搭建更高层级,更高效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助力本土“优势企业”向“总部企业”转变。

当然,发展总部经济,无论“引进来”还是“长出来”,都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武汉、郑州、长沙等地产业基础较好,可重点发展全球或区域性总部。对部分区位不佳或实力较弱的地区来说,以“总部+基地”模式承接周边区域总部经济中的配套项目,是更为合理的选择。“即使谋求行政总部、管理中心不现实,但可以谋求功能性总部。”

参考资料:

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

郑州市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

长沙市关于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55家企业入选长沙首批总部企业名单.长沙晚报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搬迁武汉.湖北日报

原标题:《中部三巨头总部经济:武汉吃尽国企红利 郑州长沙因地制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