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玩“高收益债”的三个门槛

时间:2021-06-25 15:45:40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玩“高收益债”的三个门槛 来源:资管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6月21日,“20永煤SCP007”展期的50%本息也顺利兑付了!也就是说,去年11月12日,那家以净价8~9元,倒了几手,终于买到2000万左右量的私募基金,此刻赚了10倍,已经坐拥近两亿资产了……

诚然,做出买入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毕竟当时整个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大家都喊着“是时候彻底告别信用债了”,奔走呼号。

但10元的价格保护实在很充足啊!退一万步讲,政府也不管,企业也躺倒,最终的回收率也很可能在10元以上。这是个绝密的信息么?只有这家私募基金投资经理知道?全市场都不晓得这里有个捡钱的机会?而抛债的公募更是傻到无缘无故就挥刀自宫?

显然不是的。

高收益债市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红利,能轻松翻十番,却显少机构介入,是因为想赚这个钱,是有极高门槛的:

首先是需要公司领导的充分理解。

不是口头上的理解啊,得真落实在行动上。

第一就是要顶得住监管压力。“ZJ爸爸”是不承认“高收益债策略”的,只要你持有违约债券,网红债券,就来高度关注你,频繁警示风险。如果公司的督察长都被叫去喝咖啡了,领导还能淡定地让你继续投高收益债么?就算高收益债投资本身经得起监管检查,公司就没点儿其他擦边踩线的创新,不想让上面看到么?

第二还要顶得住舆论压力。你的季报、年报上出现了高收益债,或者参加债权人大会,让人发现了,自媒体把你座位前的名签拍照发网上去了。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紧张起来,开始蜂拥挤兑其他产品了。公司能不能做到提前有安排,临场不慌乱?一旦拖累其它产品规模,甚至影响公司声誉,领导会不会怨你买了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第三公司要为你打造全新的风险控制流程。传统的债券投资都是以追求稳健固定收益为目的展开的。它的风控手段,诸如分级债券库,集中度要求,偏离度控制,审批权限设置等,通通都不适合高收益债投资。“高收益债策略”下的债券库,没有不能买的债,只有不能买的价格;“高收益债策略”的集中度,10%反而是最危险的,要么高度分散,要么高度集中;“高收益债策略”的偏离度,那偏的可不是3%~5%,如果因为偏离度过高,审批权限向上延伸,流程加长,决议迟迟难下,可能就错过脉冲式出现的卖盘了。高收益债市场虽然是买方市场,但真正赚钱的机会,还是要拼手速的。

综上,让持牌金融机构的领导充分理解“高收益债策略”是很难的。所以至今大部分高收益债市场的玩家还都是私募基金。

玩“高收益债”的第二个门槛是需要资金长期稳定。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旦投资的高收益债踩雷,处置流程拖个两、三年再正常不过。像永煤这样,半年就否极泰来的,那是惊动了上面,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就算你持仓的债券都不踩雷,其实也无法保证流动性,高收益债卖不掉是常态,要不怎么叫买方市场。

投资高收益债还有一个难题是估值。假设100块的城投,受地图炮负面影响,突然90块成交了,你调不调?调低了估值,引起投资者恐慌要挤兑怎么办?就算成功变现,支付了赎回款,没几天债券安全兑付了,投资者觉得赎亏了又来告你不公平对待,管理人不尽责怎么办?

所以开放式产品是很难做高收益债的,一年定开都未必行。那三年、五年的就一定稳了么?也不是。它其实是需要投资者充分理解该策略的风险特征,能接受产品到期后,仍有部分资产无法变现的话,可以等到无定期的二次清算,三次清算。

但这对销售来说太难了!

所以,目前持牌金融机构最方便参与的是自营盘。其次方便的是公司领导加投资经理加研究员、交易员,几个人凑钱搞个专户,算内部盘吧。还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债券产品里拿出10%~20%的仓位投资高收益债,用以提高产品整体收益,剩下的投资正常债券,提供产品流动性,对外宣传时,也按普通债券产品来卖。这种在募资时倒是容易了,但本质上,一旦所投高收益债不幸踩雷,信息披露,估值调整,负面舆论,管理人尽责上都容易搞出风险。不得不这么做的机构,建议在合同里埋伏侧袋条款,作为最后的安全抓手吧。

玩“高收益债”的第三个门槛是需要专业团队。

由于至今大多数持牌金融机构的债券库都还处于“一刀切”的原始状态,公募产品更是无法妥善处置踩雷债券,只有割肉硬甩一途,造成高收益债市场始终存在躺赚的机会。

2016年到2018年,不少私募基金在投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都实现了令人瞠目的高回报。但随着违约增多,回收率减少,破产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躺倒后的优先选择,高收益债的首轮红利期已经过去,虽然市场机会还在,但赚钱的难度增加了,裸泳者纷纷浮尸水面。

运作“高收益债策略”需要专业的投研交团队,研究能力要强,定价要准,交易的消息要灵通,反应速度要快。但这还不是全部,要想长长久久地做下去,还需要专业的违约处置团队,有法律背景的,甚至有投行背景的,能以打促谈,打谈结合,多种手段提高回收率。有能力处置,投资的时候才更有底气。处置能力反过来也会增强研究能力、定价能力。

今年债券产品其实挺难做的,市场要牛不牛,要熊不熊的,令看多、看空者都举棋不定。波段难做的同时,违约率还在升高,城投违约第一单呼之欲出,能抱团取暖的安全品种越来越少,收益却越抢越低。

我们看到很多持牌金融机构跃跃欲试,想试水“高收益债策略”了。那么“领导的充分理解”是前提,“资金的长期稳定”是基础,“专业的投研团队”是关键,大家都备齐了么?装备不齐整就冲上战场的反面例子已经有很多,产品倒下,团队清算……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