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螺蛳真香,5000年前的古人早就吃上了

时间:2021-10-01 14:45:20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博物

现在,我们和动物的距离并不是那么亲密,而在文明蒙昧时代,中华大地上的野生动物远比今天丰富。

当时的中华先民与动物“互动”亲密,他们甚至把丹顶鹤、鳄鱼做成乐器,吃螺蛳、吃猴子,圈养梅花鹿……这在今天真是难以想象。

这些现象可以从全国各地的上古文化遗址中略知一二,下面我带你挨个瞧一瞧。

鹤骨做笛子

时间:距今约9000~7800年

地点:河南省 贾湖遗址

笛子是世界各地都有的古老乐器,但人类是何时发明它的呢?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不但是已知最早养猪的地方,还出土了全球最早的笛子。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图片来源网络

在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30多支骨笛,均由丹顶鹤的尺骨(翅膀骨骼)制成。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长23.6厘米,笛身均匀钻有7个圆形音孔。测音后,发现它能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音色也不错。

用鹤骨做笛子,今天看来似乎有点残忍煞风景,在史前却也是难得的浪漫了。毕竟谁不需要放松一下自己,或者谈恋爱搞个气氛呢。

金丝猴当美食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地点:陕西省 关桃园遗址

在今天,金丝猴是和大熊猫齐名的保护动物。但在数千年前的关桃园遗址,它竟然是人们的家常便饭……

猴猴这么可爱,为什么要吃猴猴?如果穿越了,我好想问一句,好吃吗?(问归问,但咱们还是不能吃,否则牢底坐穿)

金丝猴:看我可怜巴巴的眼神

关桃园遗址地处陕西宝鸡市,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已经会种地、养猪,也爱打猎。遗址出土了苏门犀、麋鹿、梅花鹿、小麂、黑熊等多种野兽的遗骨,其中金丝猴骨占6%~8%!

猴骨与其他兽骨一起埋在灰坑里,看来它们并非先民养的宠物,而是被吃掉的猎物,所占比例还不低。

宝鸡所在的关中地区位于秦岭以北,今天算“北方”。但当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有多种亚热带动物。关桃园遗址中的金丝猴,是最常见的川金丝猴。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先民们捕猎野生动物越来越少,金丝猴的分布区也随着气候变迁南移,秦岭以北再也没有了。

古人也迷恋螺蛳

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

地点:浙江省 良渚遗址

劳累一天后,在夜市上嗦一碗鲜香肥美的炒螺蛳,很爽吧!在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圣地良渚,先民们也好这口儿!

良渚古城建在太湖周边的河网湿地中,自然靠水吃水。在遗址周边的古代垃圾堆里,考古人员找到了大量螺蛳壳,壳还很完整,可能是用骨针一类工具挑着吃的。看来咱们自古以来都是讲究人儿~

馋了馋了

图片来源网络

良渚人对河鲜的迷恋不止螺蛳,遗址中还有丰富的鲤鱼、鲫鱼、鳢鱼、青鱼、鳖、龟、蟹、蛤等遗存。

虽然良渚先民也养猪、打猎(灰坑中甚至有华南虎骨骼),但他们遗骨中的锌含量较高,表明他们主要靠水产来补充蛋白质。

扬子鳄皮蒙神鼓

时间:距今约4300~3900年

地点:山西省 陶寺遗址

位于山西汾河流域的陶寺古城,被考古学界认为很可能是上古帝王——尧的都城。陶寺遗址规模宏大,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还有8件鼓。

这些鼓的鼓身是一截挖空树干,鼓面蒙皮则是特殊材料——扬子鳄皮。

扬子鳄

扬子鳄古称“鼍(tuó)”,体型虽小,求偶时却会发出响亮鸣声。用扬子鳄背部或腹部硬皮蒙的“鼍鼓”,据说鼓声洪亮如雷,是上古时作战、祭祀的必备礼器。

鼍鼓在史书里记载颇多,但上世纪30年代才在安阳殷墟首次发现,陶寺鼍鼓又比它早了近1000年。

今天,扬子鳄只在长江下游还有少量野生种群。但在黄河流域多处先秦遗址中,都有其骨骸出土,春秋之前中原地区也有产鼍记载。这表明,当时扬子鳄曾在北方栖息。

扬子鳄今天只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安徽皖南,冬天要挖洞冬眠4~6个月。

四川盆地象出没

时间:距今约4800~2600年

地点:四川省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

2021年3月,在著名的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出100多根象牙,还有精美的象牙雕刻品。

在年代稍晚的金沙遗址,此前更有上千根象牙出土,最长的有1.5米。它们是古蜀先民的重要祭品,均来自亚洲象。

四川盆地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

今天四川盆地没有野生象,但上古时代却不同。商周时期气候温暖,黄河流域都有大象,更温暖的四川盆地也是产象区。

由于气候变化,加上长期捕猎,四川的象群逐渐从平原退缩到川东、川南山区,唐宋后才彻底消失不见。

亚洲象

竟然还圈养梅花鹿?

时间:距今约4000~3800年

地点:河南省 新砦遗址

古代常见的梅花鹿,没能像猪牛羊一样被驯化为家畜。不过我们的老祖宗,或许也曾试图驯养过它们,河南新密的新砦(zhài)遗址就透露了一点线索。

此处先民主要以务农为生,遗址里野生动物骨骼较少。奇怪的是,惟独梅花鹿骨骼比黄牛、绵羊还多,数量仅次于家猪骨骼。

梅花鹿

对鹿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显示,相比地域、年代相近的其他遗址,这里的鹿平时摄入了更多“C4植物”和蛋白质,比例接近当地家猪。(按光合作用方式不同,植物可分为C3和C4两类。)梅花鹿在野外主要吃C3植物,而粟(小米)、黍(黄米)等上古北方常见谷物,正是C4植物。因此有学者推测,此处的鹿和猪牛羊一样,是先民用圈养的家畜,还喂谷物饲料。可惜对梅花鹿的驯化似乎失败了,这种动物的规模化养殖到20世纪才成熟。

好家伙,如果当时真的驯化成功了,说不定我们现在就能养梅花鹿当宠物了呢。

撰文"徐啟航

部分图片|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阿什么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