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数字遗产:是删还是留?

时间:2021-12-02 12:45:33 | 来源:法治周末

原标题:数字遗产:是删还是留?

视觉中国

数字遗产功能界面。 网络截图数字遗产功能界面。 网络截图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近日,苹果向开发者测试版设备推送了iOS15.2 Beta2测试版更新。

与以往不同,这个测试版本中增加了“数字遗产”处置的选项。

用户可以在生前决定将自己的“数字遗产”展现给谁,他可以在用户身故后继承账户及相关数据。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用户最多可以指定5个人作为遗产联系人,这5个联系人可以接收用户存储在iCloud中的数据和个人信息。

目前,这项功能在iOS15.2(beta版)上可以设置。

这一消息也开启了网友们关于数字遗产和个人隐私的讨论。

数字遗产处置尚处于研究阶段

法治周末记者从多个测评网站上看到,根据网友实测,“数字遗产”处置选项第一次使用会提醒用户遗产联系人计划中的重点,包括“选取信任的人在您去世后访问您账户中的数据”;遗产联系人需要提供访问密钥和一份死亡证明,才可以访问账户中的数据;可传承的数字遗产包括照片、视频、备忘录、文稿、个人信息等内容。选择后会有进一步提示可访问的范围提醒,并且提示最终审查的时候还会使用生日作为验证等。

一位网友提及:“互联网发展至今,除了吃饭睡觉,人们大部分时间已经算是活在数字世界中了。无论是我们与同事的工作交流、与家人的情感沟通、或是闲暇时记录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甚至是游戏账号中辛苦积攒的装备……人们在网络中创造的一切都开始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中华遗嘱库向社会发布《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2020年度,有10.69%的“80后”在遗嘱中提到了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证券基金等虚拟财产,在“90后”的遗嘱中,提及比例为21.35%。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这里“数字遗产”就是“虚拟财产”。

数字遗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资产,如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可以换算成具体资产的内容;另一类则是具有人格属性的数字遗物,如社交账号里的朋友圈、聊天记录、相册等。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处理第二类数字遗产颇受争议,逝者账号是留还是删,一直没有定论。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市一中院)一位长期从事家事审判的法官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民法典继承篇将遗产范围扩大,包括了数据虚拟财产规定,能够将一些无形的财产,比如,发明设计、社交账户、游戏账户、淘宝网店、手机号码都纳入到遗产范围之中,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财产形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和辐射力。

“目前对新型遗产的处置,审判实践中还要进一步研究。”该法官表示。

微信、QQ、王者荣耀、微博、支付宝等“虚拟财产”处置的探索

面对需求的不断增大,很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在数字遗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今年7月,腾讯公开了“数字资产凭证继承转移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和相关装置”专利,包括确定用户的生命周期结束、获取用户的遗嘱、对数字资产统一维护和继承人资产转移等内容。

而微信账号,根据《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以下简称《微信协议》),微信账号继承不能实现。《微信协议》的7.1.2条提到,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仅获得微信账号的使用权,且该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同时,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微信账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使用微信账号。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微信账号。

同样的,腾讯公司对QQ号码的使用授权,仅限于初始申请注册人。根据《QQ号码规则》未经腾讯许可,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QQ号码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其他主体使用QQ号码。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QQ号码。

不过,如果是亲属,要想登录逝者的微信号和QQ号,实际操作中只需要持有手机号,就可以通过短信验证码来登录。

对于王者荣耀等腾讯旗下的游戏,《腾讯游戏许可及服务协议》对账号做了统一的约定:不得将游戏账号以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不得以转让、出租、借用等方式提供给他人作包括但不限于直播、录制、代打代练等商业性使用。而根据腾讯客服微信公众号的回复,目前游戏账号需要对应QQ或微信账号授权登录。

2020年9月17日,微博管理员发布了关于保护“逝者账号”的公告,其中提到,为了“保护逝者隐私,防止逝者账号被盗,站方将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状态。设置为保护状态的账号不能登录、不能新发内容、不能删除内容、不能更改状态”。而对于用户反馈的疑似逝者账号,微博将要求该反馈用户提供个人身份证明、与逝者之间关系证明、逝者死亡证明等证明材料,相关材料经过审核确认,微博将对该账号设置保护状态。

不过,这份暂行的公告只是对账号的安全状态进行了保护,对于账号的继承问题,2017年3月25日,微博客服在对长久未登录导致被盗号的相关回应中提到,“过去几年中,我们曾多次帮助去世博主的亲属找回账号,微博工作人员也在主动寻找类似事件帮助配合解决”。而亲属则需要提供博主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有效内容,电子图片或复印件,微博核实后会将账号移交到新的账号持有人。

对于支付宝账号,《支付宝服务协议》中提到,用户标识和账户仅限本人使用,请勿转让、借用、赠与、继承。但是,支付宝客服向法治周末记者确认,支付宝账户内的相关财产权益可被依法继承。

2020年年底,B站发布公告称,对于不幸离开人世的B站用户,将在取得其直系亲属确认和同意后,将其账号列为“纪念账号”并加以保护,“以纪念他们和我们曾经存在于同一个世界,曾经看过同样的风景,为同样的事物欣喜或悲伤”。

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大都把数字遗产的选择权交到了用户本人手中,比如,苹果此次的“数字遗产”选项,谷歌的“数字遗嘱”工具(用户可以在生前决定,自己死后,哪些数据应该被删除)。

需在虚拟财产继承和个人信息保护之间求平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国内公司的“死亡服务”还是不够完善,因为国内数字遗产保护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其法律定位不明确;二是平台与用户签订的协议里有“隐私保护”条款,意味着用户只有使用权,产出内容归平台所有。这就导致腾讯微博、网易云相册在团队解散、软件下架的时候,平台承载的内容也会随之消除。如果没来得及抢救,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陈凯则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实践中,网络平台通常都会在用户协议中写明“××账号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禁止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在这样的条款之下,个人对于其社交账号、游戏账号、装备很难享有一种类似于房屋所有权那样的绝对权、支配权。

他认为,这其实体现了网络平台利用其缔约优势地位和市场力量构造不平等的法律格局,普通消费者难以进行磋商和对抗。

“社交账号、游戏装备等是由平台和个人共同生产的,对于类似的虚拟财产,法律应当赋予各方何种权利,这也亟待理论和实务上的深入研究,要在虚拟财产继承和个人信息保护求得平衡。”陈凯表示。

如何处理“数字遗产”这个复杂的问题,是法律界、企业和用户三方的共同难题。

责编:王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