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北京“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方案出炉:万亿市场风口下,各地竞相布局

时间:2021-08-17 22:51:50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北京“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方案出炉:万亿市场风口下,各地竞相布局

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窗口期已经形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杜巧梅 北京报道 2021年,随着氢能产业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成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氢能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确立了“十四五”期间北京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按照《方案》设定的目标,2023年前,北京将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到2025年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同时,北京将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尤其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此外,2025年前,北京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至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北京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与科技创新中心,合力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高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方面表示。

事实上,北京市在氢能产业布局上颇具雄心,不仅就交通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还对氢能产业链上的其他领域提出了更具体的规划方案。

打造氢能产业创新高地

据了解,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现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在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支撑要素和市场应用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优势。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总体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

其中,在氢能供应产业领域,北京的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全国领先。北京是我国石化原料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制氢的主要技术方案研制和供给方,电解水制氢的碱性电解槽技术路线成熟;在储运环节,气态、固态和液态储运的多数技术瓶颈实现突破,车用气瓶产业化能力较强;加注环节的成套设备供应和建设交付运营能力均已具备。

在氢能终端应用产业领域,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环节已基本实现自主化,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依赖进口的领域已实现突破,并较早启动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布局。

去年9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今年2月,氢能产业发展被列入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今年推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和智能网联汽车验证示范,推进氢能多领域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方案》的出台,北京也将全力打造氢能创新链和产业链,推动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转型。

按照《方案》的产业布局,一方面,北京将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通过产业链科技攻关补齐短板,打造燃料电池关键装备、商用车整车集成及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国企、央企与科研机构、高校研发合作,促进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另一方面,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在京南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推动液氢示范项目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车辆、车载液氢供氢系统、氢动力无人机、船舶、轨道交通、氢储能、热电联供系统、固定电源、分布式电站、便携式电源、汽车增程器等产业全场景应用示范。

此外,京津冀地区将以联合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为引领,集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氢能产业发展格局。

窗口期形成,各地竞相布局

北京加快氢能产业布局的背后,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即将到来的氢能产业风口。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窗口期已经形成。”北京市经信局方面表示。

近年来政府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牵引,正将氢能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此外,由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提出了至2035年,我国燃料电池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左右,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的目标。

而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风口之下,氢能产业“赛道”竞逐日趋激烈。各地陆续密集发布“十四五”规划,给定氢能发展路径,目前至少已经有13个省和直辖市提出氢能布局,数十个地级市已出台具体规划,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以广州为例,早在去年7月30日发布的《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中就提出了打造“一核、一枢纽、三基地”的产业布局,瞄准建设大湾区氢能产业中心、网络枢纽和氢能交易中心的战略定位,将广州建成我国南部地区氢能枢纽的目标,并计划到2022年完成氢能产业链关键企业布局,实现产值预计2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初步建成氢能产业链,实现产值预计6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加氢站100座以上,建成氢能产业体系,实现产值预计2000亿元以上。

去年11月13日,《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正式发布,并确立到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接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加氢网络全国最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全国前列,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应用规模全国领先;到2025年,上海成为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建成运行超过70座加氢站,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达到万辆级规模以上。

而日前《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力争氢能源动力总成系统产能达到5万台套;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具备规模化国际供给和配套能力。

与此同时,产业投资热情随之高涨。据国务院国资委披露,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布局;今年7月以来,氢能概念股平均涨幅达13.75%,超过同期沪指17个百分点,氢能产业驶向“快车道”。

而在地方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带动下,市场投资情绪高涨。氢云链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7月国内氢能产业公开投资事件超过80起,名义总投资金额超过2500亿元(其中不包括没有具体项目内容及资金数目的框架性协议、股权交易协议等),同比增长超90%,其中百亿级投资规模的项目超过10起。

氢云链预计,在氢能示范城市群正式公布后,第四季度国内氢能产业投资额将再次大幅增长。

(作者:杜巧梅 编辑:张若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