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广州疫情感染者19天增加到127人,变异毒株该如何防控?

时间:2021-06-09 10:47:53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广州疫情感染者19天增加到127人,变异毒株该如何防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广东省卫健委通报,2021年6月8日0-24时,广东省新增7例本土确诊病例,均为广州报告;另有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1例,广州报告。从5月21日发现首例感染者至今,广州本轮疫情感染链已延长至127人。

广州市副市长黎明在5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曾介绍,本次广州疫情的所有感染者病毒基因测序高度同源,所感染均为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

对此,央视新闻报道称,广州本轮疫情是在印度发现的变异病毒首次在我国国内出现社区传播。中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已经历了由境外输入病毒传入以后引起本土传播的30多起疫情,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但该变异株仍然对现有的防控措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魏晟对界面新闻介绍,变异毒株带来的挑战主要在两方面,第一是源于印度的变异毒株具有传染速度快、传染力强的特点,短暂的非直接接触就可以造成传播。第二方面是变异毒株也导致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出现。

魏晟解释,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没有很好的筛查手段,核酸检测的灵敏度有限,容易发生漏诊,抗体检测虽然更准确,但在大面积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也失去了意义,因为接种过疫苗的人都会产生抗体,无法通过产生抗体这一指标判断这个人是否感染过病毒。

5月21日,广州市确诊本轮疫情第一个病例——75岁的郭某。郭某在5月18日自觉不适,后服用感冒药。第二天出现低热,于5月20日下午步行到荔湾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对其进行例行的核酸检测,当天晚上报告初筛结果呈阳性,第二天确诊。

郭某确诊后,她曾就餐的广州市荔湾区“又一间茶点轩”餐厅的一名服务员与一名顾客先后被筛查出核酸阳性。随后短短6天,病毒已经通过感染者的家庭、社交活动,完成了四代传播。

对于本轮广州疫情源头,@广州荔湾发布 5月23日曾通报,结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基因测序结果,经专家组综合评估,初步判断郭某为境外输入关联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其病毒属于在印度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排除是意外暴露造成偶发感染。

最早发现于印度的变异毒株B.1.617,具有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他、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魏晟向界面新闻介绍,该变异毒株最大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有研究显示,英国发现的变异毒株的传播率是原始毒株的1.5倍,而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的传播率在此基础上又提升了1.6倍。不过,魏晟称,虽然传播速度快,但这种变异毒株的致病性、致死性和以往的病毒株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此次广州疫情患者鼻咽拭检测新冠病毒核酸载量特别高,比去年的患者高出接近一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高山对界面新闻表示,病毒载量高实际上是证明了病毒的毒性在减弱,“有数据显示病毒已经减毒了,所以只有在载量很大的情况下,感染者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他解释,广州本土疫情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也和病毒毒性减弱相关。

此外,高山还提出,应该密切注意新型冠状病毒关键氨基酸突变和更大范围的突变(如重组)的出现,及时评估对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高山向界面新闻介绍,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刊登了一篇针对辉瑞mRNA疫苗的研究报告,研究发现,相比原始毒株产生的抗体,完全接种2剂辉瑞疫苗的成年人,对印度发现的B.1.617.2变种产生的抗体降低了6倍。

“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于病毒,最主要就是通过与病毒RBD结构域的关键氨基酸结合,进而阻止病毒进入细胞。”高山解释,此次印度发现的变异株B.1.617的两个突变位点分别落在两个包含关键氨基酸的重组区,需要高度重视。

对于国产疫苗对源于印度的变异毒株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的疑问,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并没有得出结论。6月5日,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表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现在中国的灭活疫苗,两针完成免疫以后,就在我们体内已经建立起免疫记忆。我们最近已经完成了二期临床研究,就是打完两针剂次的志愿者,在隔三个月六个月之后接种第三针,抗体可以迅速地在一周内跳到10倍,半个月就可以达到20倍。”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曾介绍,我国采用灭活疫苗的技术路线,在应对变异毒株方面非常快捷,“对变异毒株进行一定的培养鉴定之后,整个生产工艺不需要做任何变更,只需要在投料端投放变异毒株,经过一个生产周期,那么产出的就是针对变异毒株的新疫苗。”

面对来势汹汹的变异毒株,我们的常态化防控措施该如何应对?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告诉界面新闻,针对变异毒株的防控需双管齐下。他表示,一方面,疫苗现在看来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保护作用,应鼓励大面积接种。但需要强调的是不等于接种了就安全了,因为体内免疫反应的建立需要时间,他解释,“打完第二针的两周以后,体内的抗体才有效建立,而且疫苗的保护率也达不到100%。”此外,谭晓东再次强调,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避免人群聚集,保持社交距离。

谭晓东表示,找到疫情的传染源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工作之一,但溯源、找到零号病例会非常困难,“对当前状况来说,搞清楚到底是什么途径传播过来的,对我们是会有帮助,但可能远远不是最重要的。”他说,最重要的防控措施还是大规模的核酸采样以及对于重点区域的封控管理,这样才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控制社区传播。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也表示,面对传播如此迅速的变异毒株,防控要做到精准,大规模核酸筛查是有效且有必要的。张周斌介绍,一方面,规模核酸筛查队伍一定要有充足准备,所有的预案必须全部做好,另一方面,流调方式、信息传递必须要加快。变异毒株的传染速度要求必须一边流调、一边获取关键信息、一边反馈关键信息,后方人员接到反馈的关键信息后,同步开展相应疫情的处置、重点场所的管控等,只有这样才能和病毒去抢时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