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为什么说只有先懂得分离,才能达到真正的亲密?

时间:2021-02-16 08:47:56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为什么说只有先懂得分离,才能达到真正的亲密?

原创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Li

编辑 / KY主创们

前几天和朋友聊到春节回不回家,他明确说不回,回去肯定会吵架。

“我的生活规划他们不支持,他们东西坏了不扔、乱买保健品乱花钱,我也劝不住,动不动就吵。”

聊到后来,他颇为无奈地说,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很亲的,为什么成年之后,双方越来越难以彼此理解和支持?

类似这样的感受,我在KY后台也经常看到。可是早有研究表明,相比子女未成年时,子女成年后的亲子关系是更好的(Thornton, et al., 1995)。那为什么很多人的感受是相反的呢?

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很多人没有看到子女成年对亲子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更没有随之主动调整亲子关系。

今天的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孩子从未成年步入成年,带来的不仅是孩子自身的成长与改变,更会引起亲子关系很多本质性的变化。

具体有四个方面:

1. 亲子边界(boundary)从互相渗透到彼此分离

未成年时,子女缺乏自主决定的能力,且大部分情况下,子女都和父母住在一起,双方生活交织,所以,彼此评价、干涉,甚至替对方做决定,都是常态。亲子之间的边界是松散的,双方都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对方的生活。

但是,子女成年后,随着外出上学、上班、成家,子女明显从父母生活中脱离(disengage):子女开始不让父母过问自己的事,父母的生活细节子女也越来越不清楚。双方越来越往“自己的事自己管”的状态转变,在关乎自身的事务上独立做出决定,双方清晰、明确的边界也因此慢慢形成。

2. 子女对父母的需求降低,父母遭遇角色危机(role loss)

子女未成年时,ta们对父母有很强的需要:需要父母的抚育(nurturing)以维持生存,需要父母的解释(interpreting)以认识世界(Galisky, 1982)。父母也从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中获得成就感(Rogers & Markides, 1989)。

但当子女成年,ta们可以自己工作维生,也能通过自己的途径(比如大学同学、同事等等)获得大量资讯,对父母的需求明显下降(Cai, 1992)。父母感到成就感的来源正在逐渐消失,很多人甚至因此感到自己一段生涯的结束。没有新的成就感来源补充,很多父母会感到有所丧失,产生危机感(Bouchard, 2013)。

3. 权力结构从单边权力(unilateral)到平等分配(equally distributed)

子女未成年时,由于经济不独立、体力能力不足等原因,在亲子关系中拥有的话语权有限。亲子关系往往是父母单方面掌控权力。

但子女成年后,随着经济独立、知识水平上升,子女拥有的话语权也在增加。Ta们开始自主决定自己的事,对家庭事务发表见解,甚至反过来管理父母。

这时,不论父母愿不愿意,成年后的亲子关系,都必须从单边权威变为权力平等分配,亲子关系从父母单方面管教,变成双向(mutual)、平衡(balanced)的互动(Smollar & Youniss, 1989)。

4. 亲子双方进入方向相反的发展阶段,共在感(being-with)遭到削弱

子女未成年时,亲子双方往往能感到ta们在共同成长:子女从幼年成长到青少年,父母从青年步入壮年;子女读书升学,父母在事业上稳步发展。双方都在朝向一个更开放、有更多可能性的未来发展。

但子女成年后,双方的所处(being)也发生了变化。子女会通过工作、交友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父母却面临衰老、退休,逐渐从社会中退出,整体生活格局发展的方向是收束的(toward the closure)。

因此,双方的心境、对生活的感受和规划都会不一样,子女未成年时那种共同成长、和对方共在(being-with)的感受因此遭到削弱(Yee & Ku, 1999)。双方都感到彼此渐行渐远,感到对方越来越不懂自己。

可以看出,子女成年后的亲子关系和子女未成年时的亲子关系有很大不同。因此,如果想在子女成年后继续维持比较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双方都必须主动做出调整。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经历分离。

因为经历分离是遵循子女成长的规律,也是完整亲子关系的必经之路。

子女成年其实是发展出分立的自我(divided self)的过程(Galinsky, 1989)。Ta们会形成自己的认知标准,不再一味遵从父母;ta们会尝试自主做出人生选择,拒绝被父母干涉……虽然父母会因此感到孩子在远离自己,但只有允许远离的发生,才遵循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也因此,有学者指出,一段完整的亲子关系必须包含子女成年后的分离阶段(Galinsky, 1981; Yee & Ku, 1999)。不愿意和孩子分离,不仅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也会让亲子关系停滞不前,在未来影响关系质量。

"我妈对我管得特别多,要我什么事都跟她商量。我一开始觉得挺好,但有几次遇到必须立刻做判断的事,我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经过反思发现,可能正是因为我什么都跟我妈“商量”,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上,我其实有点怪我妈。"

更重要的是,分离会让双方放下对对方的默认视角,建立成年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最初以父母或子女的身份认识对方,人们往往会在后续的相处中将对方等同于这个身份。而当经历分离,亲子关系出现“断裂”,你们才会意识到:ta不仅是你的父母或孩子,更是具有自己的喜好、想法的完整的人。你们需要思考:如果没有亲子关系,自己能在对方生命中占据什么位置?怎样才能让对方愿意继续和自己相处?

这种对关系的重新认定,会促进关系的升华(Yee & Ku, 1999):你们开始将对方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哪怕是你不喜欢的部分),支持(supporting)、接纳(accepting)对方。

这种尊重、支持和接纳的氛围,恰恰是你们建立深层次联结的必要条件(Bell et al.,2014; Ginsburg, 2019)。当你们不再因为“亲子关系”的框架,而是基于对彼此的尊重、关心,磨合出新的关系时,你们才会拥有比过往更踏实、稳固的亲密感。其实,很多人也明白分离的必要性,但却没有选择恰当的方法。有的父母会在子女成年后粗暴地断掉一切支持,有的子女则拒绝接受父母的任何建议。

好的分离方式有哪些呢?我们为子女和父母分别提供了方法:

子女版

阅读提醒&建议

父母版

展开阅读提醒&建议

KY作者说:

写这篇的时候,我想起奥地利散文家Hofmannsthal的一句话:所谓成熟,就是分离得更清晰,但联结得更紧密(To grow mature is to separate more distinctly, to connect more closely)。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亲子,能放下对对方的束缚和依赖,不再过度干涉对方的喜好、审美、生活选择,尊重对方作为独立个体,按照自身意愿自主生活的权利。这时,你们才真正在内心肯定和信任了对方,也争取到了过好自己人生的空间。

真正紧密的联系,不应以牺牲任何一方的追求和渴望为代价,我也希望每一对亲子,都能在分离和联结的调整中,让关系从柳暗走向花明。

以上。

References:

Bell, L. G., Meyer, J., Rehal, D., Swope, C., Martin, D. R., & Lakhani, A. (2008). Connection and individuation as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processe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18(4), 43-59.

Bowen, M.(n.d.). http://thebowencenter.org/

Bouchard, G. (2013). How do parents react when their children leave home?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21(2), 69-79.

Fishel, E. & Arnett, J. J. (n.d.). Parenting Adult Children: Are You a Good Friend to Your Grown-up Kid? AARP

Galinsky, E. (1981). Between Generations: The six stages of Parenthood. New York: Berkeley

Halpert, J. (2019). How Parents Can Stay Close to Grown-Up Children. The New York Times

Rogers, L. P., & Markides, K. S. (1989). Well-being in the postparental stage in Mexican-American women. Research on Aging, 11(4), 508-516.

Smollar, J., & Youniss, J. (1989). Transformations in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par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2(1), 71-84.

Thornton, A., Orbuch, T. L., & Axinn, W. G. (1995).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6(5), 538-564.

Wapner, S., & Demick, J. (2002). Adult Development. In Handbook of adult development (pp. 63-83). Springer, Boston, MA.

Yee, D. H. & Ku, Y. C. (1999). Parent’s hermeneutics of separation with child: An implication on modern ethics. 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6, 173-211

蔡怡佳(1992). 从国中离家少女的叙说探讨“离”在青少年发展历程的意义. 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