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人口减少,会影响我们的养老和退休吗?

时间:2021-05-21 10:48:14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看理想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之后。少子化、老龄化、劳动人口减少,成为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其中不乏各类焦虑的情绪,例如从人口数据的趋势中,许多人看到了日后可能会出现的养老金发放困难、退休延迟以及更严重的经济问题。

但经济学者梁捷告诉我们,不必从一个人口数字,就转而开始焦虑这些问题:人口数据是一个极慢的变量,与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有时候相关趋势反而会倒转过来。

因而,一方面忧虑也没用,另一方面,它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至少也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讲述 | 梁捷

《生娃·养老·打工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人口永远是个慢变量

经济学里涉及到的变量,变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变动很快,有些变动很慢。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为这两类变量感到焦虑。

不妨举个变动很快的变量的例子,现在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你能不能马上说出来?我其实也说不出来。查了一下大概是6.44。

在一年多前,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曾经一度超过7。当时媒体上铺天盖地都在讨论人民币破7以后的影响。

当时我认为,人民币破7没有什么意思,对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有多大影响。汇率变动很快,如果你不是做进出口生意,不是有孩子在美国读书,那完全不必每天盯着汇率。从去年年中开始,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就一路升值,升到现在已经是6.44,好像也没人再问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再来讨论变动很慢的变量。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就是变动极慢的变量。现在有什么好的政策,能够让中国人口在三年内增加8%或者降低5%?

绝不可能,一点办法都没有,不存在这样的政策,因为人口数量变动的速度一定是很慢的。

中国的GDP每年增幅一般都在6%以上,今年估计会达到8%;中国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也有2-3%,这些都是经济学家平时比较关心的经济指标。

而人口呢,变动起来实在太慢了。最近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十年间,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了5.38%,平均每年增长率是0.53%。而且相比2000年至2010年,中国平均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0.04%。

0.53%也好,0.04%也好,变动幅度实在太小,与其他指标的变动相比,人口对于经济短期和中期的影响,基本可以看作固定不变。

七普数据会告诉我们一些新数据,但几乎不包含新信息,类似于我知道下个月的平均气温一定比这个月低,而年底的平均气温一定比现在低。我不知道未来的具体数值是多少,但这个结果是肯定的。

根据七普数据,中国目前的人口规模是14.1亿,数据一公布,又引发了很多争议。

这些仍然只是统计数据,不是真实数据。统计数字存在技术性争议,这是很常见的事。人口学者应该关心这些技术问题,而我们作为普通人,完全不必要纠结于这些问题。

通过统计数据和其他公布的数据细节,相互参照,基本可以准确勾勒出人口数量的面貌以及变动趋势。

不管中国人口是14亿还是13亿,最近二十年的人口变动趋势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速在不断放缓,越来越缓,现在每年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已经非常接近,增长率趋于零。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二十年前就已经知道这个结果,只是不知道负增长具体从哪一年开始。从我开始学习经济学以来,中国人口负增长这就是一个注定要发生的事实,大家从来没有异议。

现在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一定会超过出生人口,那样一来,中国人口总量就开始减少。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至少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也注定如此。

但忧虑也好,不忧虑也好,它就是一个客观现实,不可能改变,就像夏天天会热,冬天天会冷一样。我们需要认清这个变动趋势,而且在短期之内,根本不可能改变这个趋势。

人口变动对我们的影响真没那么大

人口下滑是一个宏观数据,而且是一个基础性的数据。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其实根本就感受不到,个人首先能够感受到的是微观问题,比如收入多少、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孩子上学要花多少钱、老人看病要花多少钱,这才是能够感受到的、直接跟生活相关的具体情况。

在这些宏观数据里,你也许能够感受到的是通货膨胀、利率变化,比如说GDP的增长率,也许是能够感受到的,今年生意越来越好做、或是越来越难做了,单位的钱发得越来越多还是发不出来,周围公司纷纷在裁员了,这些也许还能感受到一些,但是人口变动是根本感受不到的。

况且,人口具有一个很强的滞后效应,假如今年新增加300万新生儿,它既不会出来打工,又不会在路上开车,也不会加入哪一个行业,对于现实经济产生影响,那几乎是二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而且中国经济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割裂得厉害,城乡差异巨大,每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也很多。

假如你有孩子要上学,跟今年全中国的6岁儿童有多少,关系其实是很小的。真正应该关心的,假如是在北京上学,朝阳区有北京户口的人是多少,重点小学招生情况怎样,如何报名择校。

这些都是很具体、很细节的问题,跟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基本上没关系,甚至经常是倒转过来的。

假如中国人口变得越来越少,但是朝阳户口的小孩可能越来越多。虽然总体中国人少了,好像竞争应该不那么激烈,但在北京读书的压力可能比以前更大了,要投入的更多了,父母“鸡娃”鸡得更厉害了,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每个人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周围的情况和当地政策,不是一个总体的13亿还是14亿的数字,今年人口多增加1000万还是2000万,这个对实际生活其实是基本没有影响的。

至于在未来,很多人关心的养老金问题呢?其实中国的老年人,对于自己的养老金都很清楚,每年增加几块钱都心里有数。年轻人往往还没做功课,对此抱有大量误解。

目前中国推行的养老金模式俗称“三支柱模式”,其中的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其中第二根、第三根支柱显然与人口结构无关。当然这三根支柱还不够平衡,努力推动三根支柱的平衡一直是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

而第一根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它的筹集方式也并非完全是现收现付制。国际上筹集养老金的主要方式有两种,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现收现付制就是用现在正在上班群体缴纳的养老金,支付已经退休群体的养老金。

而基金制,就是把现在正在上班群体缴纳的养老金,放在一个基金池里。用基金投资获得的收益,来支付退休群体的养老金。

这两种做法各有利弊。现收现付制是一种很稳定的支付方式,它的最大缺陷就是人口年龄结构不对等。当正在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而退休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正在工作的人所面临的压力就会增大。基金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当然基金制也有它的问题,就是投资有风险,而养老金是无法承受风险的。

所以,中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确实会对数十年后退休人群的养老金产生一定的风险,但也只是部分风险,并非全面风险。

只要中国好好搭建三支柱,使得后两根支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在第一根支柱里,基金制置换出现收现付制的一部分风险,那么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就不会对养老金产生太大的冲击。

其次,我们再来看延迟退休的问题。根据目前全世界的工作惯例,根据目前中国的政策倾向,中国的延迟退休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们这一代恐怕都无法避免。但延迟退休不会一刀切,而是会有一系列的小规模调整。在我看来,延迟退休的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男女同龄,也就是把原来不同的男女退休年龄统一成一致。对于女性而言,这本身就是延迟退休了。第二,小步快走,逐步增加。即使要延迟退休,也不会一下子激进地延迟好多年。

必然的步骤是,先延迟个两年看看情况,也给年轻人多一点心理准备时间。如果延迟两年没什么问题,再看看能否延迟四年等。第三,即使延迟退休,也有可能采用弹性退休制度。也就是说,会允许个人提早退休,但退休金会比正常退休拿得略少。

每个人将面临选择,到底晚退休拿更高的退休金,还是早退休拿更少的退休金,这是一种权衡取舍,不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想法。

回到前面说的,养老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更应该关心城乡差距或是地域差距。到底在一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养老,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能够收到的养老金不一样,日常的生活开销也完全不一样。

另外,作为一个滞后几十多年的问题,养老更需要考虑的是“70岁以后的一个整体状态”。

养老金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个人的投资、保险和理财,有没有房产,有没有孩子,有没有老伴,有没有足够资金支持其他养老模式,都是需要考虑和计划的问题。

细节更值得思考

接下来的问题是,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能够对人口问题做什么?

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讨论经济政策时,只包括两类政策,一类叫财政政策,另一类叫货币政策,前者一般由财政部或者发改委制定,后者一般由中央银行制定。

换句话说,经济学家只承认这两类政策是经济政策。这两类政策,能够在一年之内对于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当然还有其他政策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但那些政策起作用的时间就很长了。比如法律政策。一个国家制定某些法律,当然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但立法需要很慎重,需要反复讨论、征求意见,还需要权力机构批准,不是随便就能更改的。人口政策也是如此。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1979年开始正式施行的;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计划生育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1983年,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2001年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从执行到立法,经历了如此漫长的经历。

同样的,要改变计划生育的限制,同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2000年左右,就有不少学者提出倡议,主张放开生育管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同意这种看法,但一直到2013年,中国才放开单独二孩,2015年才正式宣布,全面放开二孩。这已经比经济学家提出倡议要晚了至少十年。直到现在,中国也还没有放开三孩的自由生育。

所以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一定是很慢很慢的,具有很大的阻力,不可能随随便便调整。即使人口政策调整,要对经济产生影响,那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假设我们不考虑政策的时间滞后影响,政策一调整,很多人马上就怀孕生孩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年之后迎来一波婴儿潮。问题在于,从生下来的婴儿,到转变成一个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如果读书读到大学,还不止二十年。

经济学家在研究劳动力的时候,从来不会计算18岁以下的人口,因为那些都不是劳动力。所以即使现在就改变人口政策,政策马上生效,要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那还要等二十年。

二十年的时间,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实在是长了一点。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讨论过贴现率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二十年恐怕和四十年、五十年没多大差别,都是下半辈子的事情了。

我们没有办法想象二十年后自己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二十年后的中国、美国各有什么样的面貌;甚至二十年以后,全球暖化进展到什么程度,各地的空气污染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也都没法想象。

要我们普通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实在没有必要。当然我并不是否认人口经济学的重要性。人口总量对于宏观经济非常重要,它是底层的基础。

同时,人口变动又具有极大的惯性。就像驾驶一列火车,即使你想做一个急刹车的动作,火车也会因为惯性继续行驶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

人口政策也是如此,一旦认知错误、政策错误就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几十年的经济面貌,那就是整整一代人的生活了。

在看新公布的七普人口数据时,许多人盯着的都是一个总体数据,人口到底是14.1亿还是更少,每年增长率多少。但我认为,当下关于人口的经济学讨论中,谈概念的太多,踏踏实实讲一些具体数据、或具体问题的太少。

总体人口下降的趋势,是我们很多年前就能预想到的。总人口到底多少,其实是一个符号,更具备的是象征性意义。

但更具体,也与普通人更为相关的,是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口流入流出,不同年龄层次或性别比例之间的差异。真正的问题其实都在细节当中,要了解细节或者深入分析,这个工作是不容易做的,但却更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思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