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章言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投资,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时间:2021-03-29 11:49:38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章言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投资,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章言该 (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2020年9月,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被称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此后在当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都再次明确了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一个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或者是碳排放到了一定水平后,在这个水平附近小幅波动一段时间,然后再平稳下降。也就是说,实现碳达峰的时间可能是特定的某一年,也可能是连续的几年。

“碳中和”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技术固碳等方式吸收掉,实现二氧化碳的净排放为零。任何一个经济体不可能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比如有机构预测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每年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还有10%-15%。在碳中和的状态下,碳排放都被中和掉了。

客观来讲,中国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从绝对规模看,2011年至今中国都是各国家和地区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长期稳定在30%左右。从增速看,2015年到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2%,高于全球同期的平均增速0.8%。中国不仅碳排放量大,而且增速还高,因此要实现目标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从碳中和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减少碳排放,比如限制化石能源使用、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以及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化改造。二是促进碳吸收,包括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的面积来提高生态固碳能力,以及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CCUS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减排技术。

多数研究认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今年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时,也指出“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

对于所需资金规模测算,比较权威和知名的研究有两个。一个是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它设定了4种不同的目标和情景,估算每种目标和情景下中国所需的投资规模。其中的2℃情景,以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和工业化之前相比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为目标制定政策,中国能源消费将在2030年左右达峰,2050年下降到52亿吨标准煤当量。这一情景和中国提出的“30.60”目标最接近,它在2020年-2050年需要投资127万亿。

另一个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该研究认为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需要资金3.1万亿-3.6万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和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139万亿。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所需的投资上,存在很大资金缺口。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显示,与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的资金需求3.1万亿-3.6万亿相比,当前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每年只有5265亿元,资金缺口超过2.5万亿。

绿色金融将在弥补资金缺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易纲行长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表示,碳达峰碳中和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来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不同国家和组织对绿色金融的界定不一样。比如OECD认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污染、碳排放和垃圾,并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的金融都可以被称为是绿色金融。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则把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绿色金融的元年,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中国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政策文件,是全球首个搭建起比较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

目前中国也已建立起了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而且绿色贷款的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在信用债违约日渐常态化的情况下,绿色债券目前还没有发生违约。每年绿色债券所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大概节约了标准煤50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以上。

尽管发展迅速,但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仍有一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需要。

第一,在资金供给存在较大缺口的同时,绿色金融工具过于集中在绿色信贷上。前面分析过,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显示,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前每年的资金缺口超过2.5万亿。此外,根据《2020年绿色债券年度发展报告》,2018年-2020年发生的绿色金融业务中,绿色信贷的比例高达90%,而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的比例分别只有7%和3%。绿色融资过于集中在债权尤其是信贷上,可能会抑制一部分绿色融资需求、扩大绿色项目的信用风险。

第二,绿色金融的各项标准不完善。虽然中国是全球首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但在绿色金融标准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以占绿色金融绝对主体的绿色信贷为例,在国内它主要是指用于绿色产业发展、降低碳排放的贷款,但在多数国际标准中,除此之外还包括能够支持和促进环境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贷款。此外,国内不同监管机构的标准不一,比如投向核电项目的贷款,可被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认定为绿色信贷,但它并不在银保监会所界定的绿色信贷范围内。

第三,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在中国绿色金融可以说是新事物,由于受政策大力支持,一些金融活动被“洗绿”和“漂绿”,披上绿色金融的外衣,强化信息披露有助于消除这些违规行为。但目前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绿色债券发行企业,都面临同时有几家监管机构要求绿色信息披露但披露标准有较大差异的问题,而且在内容上属于强制性披露的较少,投资者通过公开资料很难全面了解这些企业绿色融资的相关信息。而对于绿色融资的资金提供方——金融机构,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强有力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尽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更好满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的百万亿投资需求。

第一,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和资金来源,提高绿色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传统项目相比,绿色项目的回报率低、期限长、风险大,这些性质决定了不能主要靠绿色信贷来融资,在银行普遍面临存款荒的当下更是如此。可从以下方面改进,一是鼓励评级较高且有绿色项目的优质企业多发行绿色债券。二是鼓励和引导保险、养老金和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参与绿色项目,它们的负债端期限长,可以更好匹配项目的回报周期。三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绿色债券基金等方式,增强绿色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以此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项目的积极性。

第二,加快统一国内绿色金融的标准,提高和国际标准的兼容性。推进国内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有两方面积极意义。一是当前的金融环境仍属于严监管,不同监管机构发布的标准不一样,给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绿色融资增添了困扰,当某业务不同监管机构的规定不一样时,有些机构怕踩红线可能就不做了,统一标准可以减少实操层面的不必要困扰。二是中国的一些金融业务面临多头监管,债权发行审批尤为明显,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各自都有特定的债券品种属于它们审批发行。可以绿色债券为突破口,统一相关债券的发行标准,进而将发债审批权集中给少数监管机构。而增强和国际标准的兼容性,既可以提高外资参与中国绿色金融项目的积极性,也方便在合适的时候向国际推广中国标准,因为中国很快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

第三,构建强有力的绿色信息披露机制。强化信息披露是减少绿色金融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必要举措,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这些直接融资发展起来。未来的改革,一是应针对上市公司和绿色债券发行企业这些需要公开披露信息的主体,要逐步构建起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所披露的指标要明确和可量化,而且要有一定的覆盖面,能让投资者对企业参与绿色金融的情况有系统了解。二是要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比如绿色产品的运作模式、余额和比重、具体投放方向以及投放后的环境效益等。

总结一下,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所需的投资规模在百万亿以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为推动绿色金融更好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应加快完善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和资金来源、加快统一国内绿色金融的标准并提高和国际标准的兼容性、构建强有力的绿色信息披露机制等。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