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微商 >

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凸显,专家:数字化不等同于便利化

时间:2021-03-11 20:53:12 | 来源:第一财经网

原标题: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凸显,专家:数字化不等同于便利化

2021年的上海市政府报告中提出,上海要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化之都,坚持整体性转变,推进经济、生活、治理三大数字化,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整体性转变和革命性重塑。

如何以数字孪生理念重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基础以及未来建设模式;如何更好地消弭数字鸿沟,建设优质普惠、面向国际的数字生活;以及在数据隐私保护中如何有效把握政府推进工作的边界,构建更合规有效的数据运营生态。近日,在由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沙龙研讨会上,政府、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以往做大数据的时候,我们更强调归集数据,数据的静态属性更强,但进行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将数字作为一种商品的话,它的流通属性会更强。这就需要一种新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让数据实现流通。”云栖工程院院长王亚卿表示。

事实上,智慧城市概念在我国已经提及十年有余。过去主要以交通、安防等垂直服务为主导,如今正逐渐转变为以整体数字空间为载体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随着城市数据的丰富,通过IOT、摄像头、激光雷达的技术,并利用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重建三维空间,建立实体空间的数字孪生,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

上海鲁班软件(集团)董事长杨宝明认为,先有数字孪生,才会有智慧应用,此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工业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需要注重。首先数据安全的范畴需要扩大,它不仅仅包含toC隐私安全问题,还包括toB和toG层面的数据安全问题。

其次以往学术研究偏重软件的使用权,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使用权趋于免费,工业软件的所有权问题成为保护创新的关键,例如企业投入重金研发软件,但如果一位研发经理将整套源代码带出去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政府的立法体系快速跟进、保护创新。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实生活中依赖刷脸解决的场景越来越多,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安全风险。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确保技术不滥用,企业层面也在进行新的尝试。

为了推动AI的应用规范和准则设计,商汤科技在公司内部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所有的项目小到算法大到整体系统,都需要接受AI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委员会会从算法、数据以及产品将会在社会上产生怎样的影响,三个维度去评估项目是否会对AI伦理造成影响。并在这三个基础之上,又构建了可靠性、可解释性、向善性、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性以及透明度等十几个指标体系。如有项目评估报告触及红线,就不能进一步研发或推向市场。

数字化生活浪潮来袭,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课题。上海联通去年在奉贤探索数字化居家养老,给高龄老年人配备智能腕表,并在客厅里安装物联网传感器等,通过数字化技术、远程云监控等来判断老年人居家安全问题。

“一开始,我们认为老人生活数字化,就能解决居家养老难题。但在实践中老年人对于数字化设备比较恐惧,生怕弄坏了设备,而且设备出现小故障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维修。”上海联通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陈燕芬说道。随后上海联通又主动增加了志愿者上门服务,依托数字化设备和养老大数据支撑,奉贤区5个街道百余个村居委的老人逐渐适应了数字化居家养老。

数字化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老年人群体,例如线下景点只有扫码购票才能进园,以及一些医院仅微信预约才能就医等,都降低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

“有些情况下,数字化不等于最好的服务,在某些场景下要给到用户选择权,要给到公众一种不融入数字化的权利,以及不被数字化打扰的权利。”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说道。

他建议在有些日常领域应适当保留传统服务方式。“数字化转型就像高速旋转的离心器,被甩出去的人可能是年龄大的人,也可能是低收入群体,这些人群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考虑如何用数字化支撑服务便利化,而不能将数字化等同于便利化。”郑磊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