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为什么动物打架打不过就会认输?

时间:2021-08-10 10:48:38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科学世界

“不服输”作为美德,在人类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少数意志坚定的斗士才具备的特质。这也说明大部分人在遇到打击时会倾向于认输。扩展到动物界,我们在身边或是纪录片里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种内打架行为。经历过一番打斗后,一般都会形成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失败者。失败者会通过逃跑或特定的身体姿态以示认输。那么,认输是一个怎样的心理和神经机制?在进化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动物神经行为学研究里,我们通常会用果蝇这种昆虫作为模式动物。两只雄性果蝇为了争夺资源(例如可口的食物或者雌蝇),会进行激烈的打斗。打斗一段时间之后,便形成了稳定的输赢关系。打输的果蝇会认输,远离资源和胜利者,以避免继续冲突。同时,失败者的打架欲望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把它再和其他雄蝇放一起,它有很大概率放弃打斗而选择逃跑。研究者将之称为“失败者效应”。

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在认输的雄蝇的中央脑里,一些接受5-羟色胺信号的受体神经元的活动性降低。接着,我们采用光遗传学手段,在“失败者”的这些神经元上表达光敏蛋白,然后给予蓝光照射,来激活这些神经元。结果,短暂的80秒后,失败者果蝇就能重振旗鼓,再次发动攻击,有些失败者甚至打败了已经稳操胜券的胜利者实现反转。而在没有表达光敏蛋白的失败者果蝇中,就没有这样的现象。

通过多轮的失败-激活-打斗实验,我们确认激活5-羟色胺神经通路就能够让雄蝇屡败屡战、拒不认输。5-羟色胺影响输赢的作用可能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包括龙虾和蟋蟀,但其作用能否延伸到哺乳动物尚不清楚。对小鼠的研究发现,输赢关系跟大脑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活动性有关。与胜利者相比,失败者小鼠前额叶皮层的一些神经元连接强度变低。如果人为增强其连接强度,也会促使一些失败者成为胜利者。

尽管在人类社会里,认输常被认为是负面的。但在自然界中,认输在某种程度上可避免双方受到更多的伤害,起着保护作用。适度的种内竞争能够让胜利者获得在生存和繁殖方面的优先权,其所携带的更适应环境的基因也得以传递下去。在进化上,这有益于该种群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并延续下去。

反之,当所有个体在种内争斗中都拒绝认输,过度的打斗行为将导致更多的能量耗费与伤亡,并将使该种群在物种间的生存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不论具体神经机制在各物种中是否相同,认输也许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诞生的协调个体与种群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策略。

歇后语“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所说的就是失败者效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