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资管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时间:2021-05-14 19:47:23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资管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来源:顾问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先说一条旧闻,3月中旬,圈子里有一条有意思的新闻,山西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能集团”)的财务部负责人在电话会上回复关于债务兑付的问题时,提到了“偿付保障包括销售回款、增加银行授信、非标、融资租赁等”、“在债券市场发行受阻的情况下,公司在做非标融资、融资租赁等,目前推进顺利”。

看了这条新闻,怕是被监管“几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信托同仁,也要露出会心的笑容了。“瞧瞧,前段时间还看不上我,让你牛,让你低成本发债!现在还不得乖乖的找老子来融资!”

当然,以我浅薄的经验看,晋能集团提出的“非标融资”很可能不是那种卖给自然人的高收益产品,大概率晋能还是找到可以提供廉价长期资金的保险资管,并通过信托计划施以援手。

但这个有点搞笑的新闻背后,却透露出一些正在资管行业发生的东西,非标与标的分界线在不断被淡化,这个变化可能影响着资管的未来!

01. 我们把决策交给了经验,却不知道客户长什么样子

堂堂的省级AAA企业,当自己公募的债券难以履约的时候,竟然试图在这个非标额度紧缺的时点,去求助于非标和融资租赁。这个新闻让人觉得错愕,大抵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标准化产品就是更好的、更低成本的;发不了标准化产品,你才来发非标的,正经企业谁发非标呀!”

为了这个错误的流言,我们编造了很多理由,什么“公开市场容易造成恶劣影响,因此融资人不会轻易违约”、“标准化市场资金成本低,所以风险更小”云云。但当流动性拐点真正来临时,我们却发现,管他是标还是非标,通通还不上钱!一开始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来个“技术性违约”,到现在春华水务直接“主动宣告违约”,公开市场的信仰在此时变得一文不值。反倒是那些手里有些抵押物的信托公司,在危机来临的时刻,还多了几分硬抗的底气。

有人说“资管行业的风控就是靠天吃饭”,这话说的很尖酸,但却也不无道理。看那些网红企业违约背后一大串银行、券商和信托的名单,哪个做资管的敢说自己风控能力强?

事实上,无论是标还是非标,我们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与客户无关的问题上时,真正的风险就会接踵而至:我们以为发行场所可以投鼠忌器从而制约融资人的违约意愿;我们以为他是国资背景世出名门而就可以安枕无忧;我们以为四大行给他融了钱背了书所以他不会出问题,我们越是“想当然”,风险就越会找上门。

现在的资管行业总是把一些模糊的经验视为理所当然的结果,却忽视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对融资客户经营现状和还款能力的关注。

有人说“要按照做股权投资的心态,去做债务融资”,这话不错,但现实呢?做股权的总是考虑下一轮融资,把企业的融资现金流当做退出的根本,至于做债的都是看抵押品,说到底是不良资产处置的思维,

“这个项目追加个抵押品我们就做!”

轰轰烈烈的大资管时代,我们只是凭籍着流动性充裕和制度红利而活着,至于客户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却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

02. 未来的资管,融合将至,一个优秀的资管公司是可以运用各种工具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机构

前两天和一位朋友一起聊信托业务。

——“现在公司白名单的地产企业就那几家,大家都打破头去争那点额度,业务没法做了!”他吐槽说

——“白名单里的A公司,之前中资美元债跌了好多,剩余期限几个月的债券,到期收益率30%多,你为啥不考虑发个产品做一下?”

——“那这不是没有抵押嘛!”

——“难道信托业务是因为第二还款来源才做起来的么?”“一个有抵押的24个月信托贷款和一个无抵押的剩余期限4个月的企业债,哪个更安全?”“如果不看好A公司的前景,那我觉得加了抵押也最好不要做!”

眼下的资管行业非常奇怪,一方面我们在拼命的喊着转型,另一方面我们又沉醉于过往的美好,身体(业务)和头脑(经营战略)都留在过去时态中不能自拔。

事实上,当金融的风向在悄悄的转向时,无论是产品创设还是财富募集亦或是风控合规,我们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我们是否真正了解了我们的客户?

1)彻底改变我们的业务观念和风控文化:关注企业自身的还款能力多于还款意愿;

2)我们对于客户所在的行业是否有真正的了解?是否可以建立起一个“宏观经济周期—监管政策—微观经济调整”的跟踪机制?而不是随便拿来一份报告抄一下就草草了事;

3)我们是否对于融资人具有整体性的把握?或者说我们是否可以像融资人的竞争对手一样,对融资人了如指掌?

很多资管机构谈对标,关于同行,PPT能写几十页,但对于自己的客户呢?我们又有多少深刻的认知?当政策变化时,客户怎么应对?客户的顶层设计到基层又如何落地?客户的人员变动是否会影响他的稳定性和执行力?种种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对自己了解太多,却对客户了解太少。

▍我们是否具备了利用多种工具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

1. 资管机构从业者应该具备熟识各种金融工具的能力

做非标的要懂发债、发债的要明白私募股权、做股权的也能搞非标,这不单是“一鱼多吃”的业务要求,而是在未来资管行业竞争加剧后,资管机构倚靠综合性金融服务胜出同业的必然要求。

你看到招行开始搞“大财富管理”了么?做财富管理的都要来分资管投行的羹了,你做好应对准备了么?

2. 资管机构要具备将各种金融服务工具“内化”的能力

前段时间和一位券商领导喝茶,这位领导说自家公司的投行和资管都是业内最好的,利用这些优势去搞私人银行,他一定无往而不利!我不否认他的观点,但很多时候,内部合作是成本最高的,同一家企业内部不同条线的筒仓效应+分润扯皮,经常搞得还不如外部合作机构好算账!

我一直以为,全品类服务并非只有全能平台可以做。事实上,只要你对客户有最强的把控力,那么市场上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服务都会为你所用、被你所购买,这是已经被招行所验证的,那些被招行“支配”的信托公司,大家感受深么?

▍我们是否保持了对于客户的持续跟踪?

发债的券商朋友和干非标的信托同仁,放款喝了酒以后,你多久去一次客户那里?三个月?半年?还是没啥事就不去了?你多久和客户联系一次?是不是只有付息前和写管理报告的时候才给客户打个电话?业务团队是风控的第一道抓手,但是,这第一道抓手往往在放款后就失效了。有人把资管风控的大锅全扣在风控部门上是不合理的,几百人的业务团队形不成抓手,就靠几十个人的风控部门管得过来么?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客户的深度挖掘不是在办公室用电脑完成的,只有走进客户,我们才能更深的了解客户的优势劣势还有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订制新方案。持续跟踪不仅是我们对于上一笔业务的风控要求,更是我们新业务的起点啊!

早年在私行工作,领导提出“倾听—建议—实施—跟踪”的四步工作法,现在想想,资产管理的工作和财富管理并没有多大差异,“倾听—了解你的客户”、“建议—运用各种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实施—落地”和“跟踪—持续了解客户的变化并谋划新的合作方案”。

说到底,都是围绕客户经营的生意罢了!

03. 非标的历史绝非没有意义的尝试,非标的技术手段也将作为一种金融手段而持续存在

最近总会有朋友问我,资管行业还会不会再暴雷?我总是毫不迟疑的回答“一定会的!”从四万亿到同业和理财大发展,高速增长的资管行业背后却是宏观大放水的现实,当“银行+地产”的增长模式淡出后,流动性势必会随之收缩。古语有云“覆水难收”,这泼出去的水谁又能保证都收得回来呢?

看到资管行业监管愈发严厉又不断暴雷,难免有些隔岸观火的人幸灾乐祸。一次和某头部基金公司的领导聊天,言谈之中他对非标各种不屑,但实际上这家基金却频频踩雷,乐视网、康得新、华夏幸福一个都不能少,非标都少做的客户,却是他们的大重仓,这不是闹着玩么?

诚然,以非标为主力的资管年代已然要过去了,但非标在这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制度探索、管理和业务经验却是十足珍贵的。作为历史的必然,非标独大绝不是常态;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非标却不会消亡;而非标作为对客户量身定制服务的一种特殊工具,更是具有长期生命力的。

非标会少,但不会消亡;资管在变,对客户的精确化理解和更丰富的服务手段,是一切变化的基础和开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