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国有银行ESG披露出炉,气候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成趋势

时间:2021-04-07 19:47:34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国有银行ESG披露出炉,气候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成趋势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对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议题设置了独立的章节。

又是一年财报发布季。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国内上市银行在发布财报的同时,其年度ESG披露也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热点。

近日,六家国有大行均出具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对ESG进行披露并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对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议题设置了独立的章节。

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在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以金融机构为端口推动经济和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ESG作为衡量可持续运营能力的综合指标,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投资项目筛选参考、投资产品和服务设计的支撑。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践行ESG理念可以减少因自身业务活动、产品服务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构建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ESG纳入授信全流程有助于促进金融支持进一步向低碳项目及低碳企业倾斜。银行业金融机构以ESG为抓手,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低碳金融产品,促进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六大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具体来看,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内的六大国有银行均在报告中披露了自身公司治理、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大多数银行还披露了经济绩效。在环境绩效方面,大多数银行公布了2018年以来三年的物料、能源、水资源使用、降低减排等数据,以及污水和废弃物管理、确保环境合规和供应商环境绩效评估相关信息。

针对近期大行的ESG报告披露情况,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次六大行均较好执行了香港交易所新版《ESG指引》的要求,均在董事长致辞中披露了公司董事会对于ESG事宜的管理策略,并披露了重要性议题矩阵;均根据要求披露了环境及社会相关指标;均增加披露了银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其中中行、建行、交行等针对气候变化议题设置了独立的章节讨论;均聘请独立第三方就报告内容进行验证。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银行在报告中针对气候变化议题设置了独立的章节讨论,并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风险措施。

关注气候变化相关风险是今年监管提出的又一重要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需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时指出,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经济金融风险。

具体来看,在加强环境(气候)管理方面,工商银行实施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修订了《境内法人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办法(2021年版 )》, 将绿色信贷分类管理逐步延伸到贷款、债券、理财、租赁、保险等各项投融资业务。加强环境敏感行业风险管理,严控产能过剩融资投放。

中国银行单列“推进绿色金融 应对气候变化”议题,该行综合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气候投融资、绿色存款、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业务体系,并建立了绿色运营相关制度,在无纸化运营、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垃圾分类和减量方面开展行动。

建设银行提出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本行识别了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实体风险包括急性风险和慢性风险。转型风险即向低碳经济转型可能需要在政策、法律、技术和市场方面产生广泛的变化,进而满足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缓解和适应要求。”针对气候风险影响相对突出的火电行业客户,建设银行开展了压力测试,结果表明该行业财务状况受碳交易因素影响最为明显,其信用评级和风险加权资产受气候风险影响较小,风险整体可控。

交通银行根据气候变化对业务的影响,对相关议题采用与ESG 治理架构相融合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交通银行认为气候变化短期将对金融机构贷后资产质量和自身运营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极端天气事件等实体风险将可能导致借贷人无法偿还贷款,为不良率上升埋下隐患。长此以往,技术创新与消费者行为转变等转型风险将为现行业务带来机遇与挑战。

在风险管理方面,完善了《交通银行2020年授信与风险政策纲要》等系列政策文件,谋划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支持绿色产业,涉及环保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相关领域。

邮储银行单列了“ESG披露”议题,并表示要加强ESG 和气候风险管理。应用“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将ESG风险管控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减少环境和气候信息不对称,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碳足迹、棕色资产信披将成强制要求

强制性披露环境相关信息将成为未来趋势。

“环境信息披露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商道融绿董事长、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UNEPI中国顾问郭沛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环境管理和绿色金融业务的透明度,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支持绿色发展的领域。还可以推动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和机遇进行识别、分析和管理,增强金融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风险的能力,保障绿色金融健康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银行的环境信息披露还需进一步完善,银行碳足迹、棕色资产信息披露将是未来强制性监管要求。

“银行碳足迹的计算和披露也非常重要,未来也应该变成强制性的监管要求。”关于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学术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坦言,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必须要知道贷款所支持项目的碳排放和碳足迹,而且要有规划地把碳足迹降下来,最后降低到零,以实现碳中和。因此,银行碳足迹的计算和披露也非常重要,未来也应该变成强制性的监管要求。

马骏建议,还要披露银行和投资机构持有的棕色资产信息。过去金融机构自愿披露绿色资产,但现在应该要求这些金融机构也披露棕色的,即污染性和高碳的资产敞口,以防范这些资产所产生的风险。高碳资产未来可能变成坏账,不知道可能变成坏账的资产有多少,就意味着这个金融机构不了解这个风险,也不可能管理好这些风险。

因此,棕色资产的总量和所占比重(即风险敞口)等信息必须得计算和披露。这方面面临的短期挑战是棕色资产的定义一定要明确,这是监管部门近期应该要集中精力研究和明确的内容,使金融机构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披露。

亟待形成行业标准

企业的ESG报告面临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世界许多大型金融中心并未提出强制要求或标准。企业通常需要自行决定信息的披露范围和评估方式,结果导致缺乏ESG信息的可比性,企业也往往会选择仅披露那些容易报告且对自身有利的信息。

企业ESG信息披露中存在ESG信息实质性不足的问题。世界经济论坛与普华永道中国合作发布的《ESG报告:助力中国腾飞聚势共赢》调研显示,很多企业“有什么就选择披露什么”,不管是否是公司关键影响的核心信息,较少考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其原因在于公司在ESG管理中,缺失较为科学规范的利益相关方识别和实质性议题分析。

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参与ESG报告披露比例不断增加,但是很多都仅仅是部分满足监管要求,许多信息的透明度不足。许多公司都在避免披露对于自己不利的问题,影响了ESG披露的公平性。

“某种意义上,统一的行业标准尚未形成。”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际业务副总裁向征认为,在ESG报告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关于非财务指标,因为非财务指标的披露要求相对较新。这些指标此前尚未纳入企业资源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因此需要制定覆盖多个部门和多个地区的全新评估和报告流程,还需要开展员工教育,帮助他们了解新的理念。

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企业逐步向低碳商业模式转型。普华永道亚太及大中华区中国主席赵柏基表示,“高质量的ESG报告让排放数据可见、可比、可问责,这些是实现转型的关键要素。在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挑战的过程中,ESG的测量和报告将有助于发挥出创新技术、创业精神和资本市场的融合作用。”

“纵观港交所几个版本的ESG披露指引要求,呈现从‘自愿披露’到‘不遵守就解释’的趋势,并朝‘强制披露’的方向演进。未来银行业应根据监管要求,不断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以更好响应市场和投资者的期望。”鄂志寰表示。

港交所自2020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版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指引》。

鄂志寰分析称,与旧版指引相比,港交所新版《ESG指引》主要调整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要求强制披露董事会对ESG事宜的监管,包括企业ESG重要性议题评估及应对策略;二是新增就重大气候相关事宜的披露要求,要求规定发行人披露已经及可能会对发行人产生影响的重大气候相关事宜;三是要求发行人披露在排放量、能源使用、用水效益、减废等方面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步骤;四是将社会关键指标的披露由“建议披露”提升为“不遵守就解释”;五是鼓励发行人可寻求独立验证以加强所披露ESG 资料的可行性。

(作者:李小玉 编辑:李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