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互联网存贷款念紧箍咒,中小银行怎么办?

时间:2021-03-17 17:48:01 | 来源:《财经》新媒体

原标题:互联网存贷款念紧箍咒,中小银行怎么办?

去年底以来,对地区性中小银行而言,行业有两声惊雷。

第一声惊雷来自互联网存款。12月下旬,在央行有关官员发声后,蚂蚁、京东数科等多个平台下线互联网存款产品。到了今年1月中旬,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对外发布通知叫停商业银行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存款业务。2月份,人民银行通过《金融时报》再次明确,地方法人银行不得异地吸收存款。

第二声惊雷来自互联网贷款。《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历时几年征求意见,于去年7月正式出台,未对联合贷款出资比例、跨地区贷款等做严格限制,原本被解读为监管利好。但是,到了今年2月下旬,银保监会发出关于互联网贷款的最新通知,严格落实出资比例区间管理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应服务于当地客户,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存贷双杀,头疼的不止是互联网企业,更是不能跨区域吸收存款和放款、自身互联网运营能力又缺乏的中小银行。

中小银行与互联网合作模式的依赖

到底有多严重?

中小银行对互联网合作伙伴的依赖到底有多严重呢?

从存款端来说,央行官员在去年11月的公开发言中曾经披露:“有的中小银行今年(指2020年)4月才开通互联网平台存款业务,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吸收存款200多亿元,占其各项存款的比例快速攀升至25%。某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总额甚至占到其各项存款的70%。”

从贷款端来说,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全部贷款余额的50%。这个标准其实相当高,不过不排除一些银行在前些年过于激进,例如,北方某城商行2017年到2019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暴增10倍,东部某农商行2018年末到2019年末个人消费贷余额暴增3倍多,如果没有外部合作的助力,很难想象有这么突飞猛进的增长。

自有APP开发

加强精细化运营

那么,面对存贷新规,中小银行能怎么办?目前来说,也只能先回归到自己的APP和网点。

有民营银行从业人士告诉笔者,目前这一阶段开启转型,相比于两三年前,还是相对好一些,毕竟这几年通过和互联网展开合作,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能力和客群。但是对于仅有一个线下网点的民营银行来说,同时收紧存贷款端,确实压力很大,如果是新成立的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那可谓“压力山大”。

而对于一些扎根本地的中小银行,也许需要考虑更多的不是如何去拉新,而是如何盘活存量。笔者曾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介绍称,对于很多地区性中小银行而言,缺的其实并不是客户,而是如何“促活”,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流失率。比如地区的社保卡一般都自动开在当地头部的地区城商行,这一部分存量其实很大;中小银行原本累积的客户也并不少,但是一直在流失,银行不去花力气防止这部分客户流失,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去不断获取自己其实无法掌控的客户,有舍本逐末的之嫌。其合作的几家城商行,个人负债规模从400亿到2000亿不等,根据模型预测流出的用户资产则出5亿到20亿不等。如果能挽回这部分流失客户,一样能给银行带来效益。

在生态构建上,要更关注本地场景,扬长避短,强龙不压地头蛇,中小银行有好的本地关系和声誉,可以更多和当地政府、商圈、企业进行合作,不要看不上一些本地场景,例如当地的工商水电缴纳、学费缴纳、医院公交地铁的支付等,做好了都会有相当的回报。反过来,一些所谓的“捷径”,短时期内可能会为银行带来较高的利益报酬,但是这一部分终究不是银行的内功,一旦外部环境或者监管环境发生变化,银行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又错失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会得不偿失。

数字化转型战略

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应当注意两方面:

一是贴近实际需要。如果银行的客户本身还有很多流程在线下,就不能用完全激进的线上化去做风控,要配合客户线上化的节奏进行;不是对什么样的新技术、新概念都要跟风,例如前些年很火的“中台”概念,未必就适合一些小型组织。一些大型银行输出的技术、系统、风控,由于业务体量完全不同,也未必就适合中小银行。

二是要大刀阔斧。回顾大型商业银行走过的数字化转型道路,在某些关键时刻是需要决断力的,比如建行的新一代工程,中小银行没有这样的资金和人力储备,如果管理层不能保持连续性,也很难保持坚持一个战略数年不动摇,但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要有前瞻性,例如选择核心系统、选择云平台、选择数据存储架构等,需要做5到10年的规划,不能贪图一时的便利或便宜,否则后续再更换核心系统的沉没成本又将增加。

此外,数字化转型不能只着眼于“术”,更要着眼于“道”。如果没有组织文化的变革,数字化转型无从谈起。中小银行组织体系小,决策链条短,在组织转型上其实相比于大银行更有优势。可以发挥董事长或者行长的一把手效应,行长层面直接负责创新中心,带动中层的创新管理。通过一些敏捷业务、敏捷试点先行先试,试出效果以后快速向全行推广。同时要注重人才引进,要努力和院校、外部机构等进行合作,引进人才和活水,改善考核目标和绩效指标,才能从组织上真正盘活银行的创新体系。

(作者系资深财经记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