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中青报: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有容貌焦虑

时间:2021-02-25 20:55:17 | 来源:互联网

“早餐吃紫薯、南瓜、鸡肉肠,午餐吃一小碗荞麦面条、几颗西兰花、半截黄瓜,晚餐半截玉米、一颗鸡蛋、一颗橙子……”身高170厘米,体重110斤的奕琨计划在假期减脂,这是她的一日三餐。而这“小心翼翼”的食谱背后藏着的是困扰她10年之久的容貌焦虑。

购买4周量的减肥药,需要花费左卓两个月的生活费。尽管知道这样来自“野路子”的减肥特效药可能对身体存在巨大危害,但对“竹竿腿”和“A4腰”近乎病态的追求,还是让她忍不住下了单。

和奕琨、左卓一样被容貌焦虑困扰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点开微博话题,搜索关键词“容貌焦虑”,“你有容貌焦虑吗”“容貌焦虑有多难”“如何解决容貌焦虑”“拒绝容貌焦虑”……等数十条热搜话题映入眼帘,相关话题阅读量总数超过10亿次。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高校学生就容貌焦虑话题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其中,男生(9.09%)中严重容貌焦虑的比例比女生(3.94%)更高,而女生(59.67%)中度焦虑的比例高于男生(37.14%)。

容貌焦虑缘何起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心理学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存在更为严重的容貌焦虑。同时,容貌焦虑呈现一定程度的年龄结构分层,“存在容貌焦虑问题的往往是20多岁的年轻人。”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以自我为中心,更容易出现容貌焦虑问题,甚至由于容貌焦虑导致社交恐惧等情况出现,“比如有大学生因为起痘痘而不敢出门见人。”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容貌满意度评分呈现一定差异。55.29%的受访大学生给自己的容貌打3分,认为自己容貌一般,24.73%对自身容貌较为满意,打出4分,仅有7.87%表示十分满意,选择满分5分;另有9.66%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自己的容貌,2.45%表示非常不满意。数据显示,男生(12.77%)对自己的容貌非常满意的比例高于女生(6.08%)。

常因长相和身材感到自卑的唐钰琪表示,只要照镜子超过1分钟就能给自己挑出一堆毛病。在她看来,自己身上的许多部位都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比如说鼻子不够高,下巴短平,眼睛也是小小的。”唐钰琪常因这些“不尽如已意”的“毛病”而烦恼,即便是下寝室楼拿外卖,她也要为自己化一个简单的妆容,“没有办法接受素颜的自己。”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自卑心理(53.51%)、普遍流行的单调审美(51.68%)、过于期待他人认可(49.39%)、互相攀比的心理(47.51%)是导致容貌焦虑的主要原因。

就读于播音专业的奕琨的颜值可以用“很能打”来形容。小学放学的时候,奕琨是走在最前面、举着班级牌的女孩;中学运动会上,她是方队引导员,这样一个总被推在“舞台中央”的女孩,却被容貌焦虑困扰了长达10年之久。只不过,她的焦虑大多源于自己。

小学三年级时,奕琨翻看妈妈的时尚杂志,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三庭五眼”。她拿着平时用来算数的尺子对着自己的脸比划,“当时发现自己五眼是达标的,但是三庭没有达到黄金标准。”从小被夸着“漂亮”长大的奕琨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好像没有那么完美。

步入中学,被微博抓住眼球的奕琨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因为信息接收途径变多,见到了更多“漂亮的小姐姐”,自此她的容貌焦虑“只增不减”。刚上大一时,好朋友建议“梨形身材”的奕琨少穿牛仔裤。虽然奕琨十分感谢朋友的建议,但这也让她的容貌焦虑又添“一道难题”。

作为对自己的身材有着深度焦虑的大三女孩,计划投身自媒体领域的左卓似乎一直在减肥。“如果你在微博上提问,一位身高165厘米的女生,体重多少才算瘦?他们会告诉你, 85斤。”因为学习和实践中不时有出镜的要求,镜头往往会将左卓“横向拉伸”。和网络上其他“博主”相比,她觉得自己显得有些臃肿。

迟毓凯坦言,当前不少大学生受到容貌焦虑困扰主要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即好,这是人的普遍印象。在求职等情况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容貌好会占有一定的优势。其次,当前社交媒介发达,信息发展速度飞快,个人对容貌的判断受到社会大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多。“我们每个人每天接触大量信息,手机互联网信息占用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此同时,互联网能随时随地将世界上最好看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大量优势形象冲击,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形成主观印象,认为世界上好看的男性和女性很多,但自己却不是,甚至会觉得自己不好看,这是潜在的社会比较问题。”

此外,迟毓凯表示,因为医学美容的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减肥案例等宣传,会给人“形象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加以塑造”的观念。同时,将容貌与金钱、努力等内容挂钩,“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不美丽,就暗含着这个人没钱去美容,懒惰、控制不住食欲,就意味着他意志力薄弱……这样的营销暗示更加容易催生人们的容貌焦虑。”

Z世代拯救容貌焦虑“大作战”

迟毓凯表示,心理学定律显示,当人们看到漂亮的人时,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好的品质与其相匹配。这是人对美好事物的认可,也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大学生对美的适当追求是可以接受的。

学习会计专业的唐钰琪知道,自己的容貌焦虑源于自己习惯性与身边人进行比较,对自身容貌缺陷的过度关注导致了愈发严重的自卑心理。“我会随身带着眉笔、口红等一系列化妆品,方便我随时补妆。”

除了给自己化妆,唐钰琪还购买过一些美容项目让自己“尽快变美”。在朋友的推荐下,她种过睫毛、纹过眉毛、烫染过头发,但结果都没有让她很满意。“种一次睫毛需要200元左右,但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月。假睫毛掉落的过程还会让眼睛很酸涩。”在她看来,这样的美容项目带来的“美”仅仅是昙花一现,而且性价比低,不久便会被“打回原形”。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48.65%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因为容貌焦虑积极护肤、锻炼身体,同时提升自己的化妆技能,其中,55.25%女生会采取行动,高于男生中的30.17%;17.02%的男生不会采取行动,这一数据在女生中仅占5.52%;5.39%受访者会因容貌焦虑考虑做整形或美容。

今年春节期间,被容貌焦虑困扰的王洛一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刚做了双眼皮的照片。“虽然我之前很坚定,因为怕痛所以不会尝试这类医美项目,但是最近看到表妹割了双眼皮,觉得效果还不错,所以自己也想试试。”对王洛一来说,只要不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并且父母也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接受医美项目。“我惊奇地发现爸妈也都支持我去割双眼皮,于是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也想看看不一样的自己。”

与王洛一一样,日语专业的大三学生杨萧颖不久前也做了双眼皮手术。但与王洛一不同的是,她曾为此与父母发生过争吵。“父母想法比较保守,觉得还是纯天然的最好。但我和他们说这就是个小手术,没有太大风险。而且就算他们现在不同意,以后我自己也会去做的。”

平日里,杨萧颖会到美容院做皮肤清洁护理,让自己的皮肤状态变得更好,医疗美容对她来说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我认为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医美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自己考虑清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同时,她也会通过一些网络视频学习瘦身、化妆、穿搭等技巧,以此来跟上当下社会的审美潮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自己在外形上已经不断做出改变,她总还是会对自己不够满意。杨萧颖直言,“因为看了太多网红帅哥美女,所以自己也想变得更符合社会的主流审美。”

随着大众对容貌要求的不断提升,消费市场多元化升级,越来越多的美容、皮肤管理、医美项目应运而生。中青校媒通过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中45.95%表示自己可以适当美容,但不接受医美项目(女生45.51%,男生47.20%);30.84%表示接受清洁和刷酸等基础医美项目(女生37.36%,男生12.57%);15.27%表示坚决拒绝美容和医美项目(女生9.81%,男生30.56%);7.94%受访者表示能接受各种类型的医美项目(女生7.32%,男生9.67%)。

“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值得追求

虽然容貌焦虑给不少大学生带来了困扰,但是,理性仍旧是他们面对容貌焦虑时呈现的首要状态。调查结果显示,91.7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会因为容貌焦虑采取可能威胁自身健康的行为,如过度减肥、整容等。此外,针对如何缓解容貌焦虑,72.65%的受访者表示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57.38%表示应该善于发现自身优点,正确看待自己;50.31%表示应当寻找自我期望,符合自身期待;45.11%表示应对抗自卑心理,变得更加自信。

为了减少自己的容貌焦虑,奕琨没少下功夫。“我会用手机的后置镜头自拍,拍完仔细看哪个地方不好就会记住。等到下次拍照的时候就会想办法规避掉那个问题,比如化妆或者控制表情。”除了学会“扬长避短”,健身、健康餐……各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样没少,每周三四次的5公里跑,奕琨已经坚持了整整3年。

同为播音专业的陈恩泽对自己的外表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一年前,他为了参加艺考将体重从160斤减到110斤。每天早上6点钟从宿舍去到操场跑1公里,之后进行练声,晚自习结束之后再去操场跑步半小时,日常饮食也多以蔬菜水果为主,这样的生活,他足足坚持了半年。“我常常一边跑一边哭,甚至觉得自己因为外貌条件差就会被世界所抛弃。”回忆起之前的自己,陈恩泽表示“只觉得那样的自己很可爱”。

现在,左卓正在克服自己的身材焦虑,同时做一些健康、合理的瘦身措施。以前看到类似于“你这么胖就不要穿裙子了”“这么重了还吃啊”的评论,她并没有勇气回复,只是默默地躲在寝室被窝里流眼泪。但在越来越多的朋友的鼓励下,左卓开始慢慢变得自信,视频的文案和内容也在自己的摸索下变得更加丰富出色,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与支持。左卓很感激周边人让她慢慢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还是会继续减肥,但会采取健康的方式,而且不为了任何人,只为了我自己。”

面对容貌焦虑问题,迟毓凯建议大学生,首先应当调整自己对美的认知,正确认识美,了解美也是一把双刃剑。“容貌对于人与人相处之初时作用较大,但对人与人相处的长久过程,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重要性也会下降。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注重形象无可厚非,属于正常现象。但人生的重点不能全部放在容貌上,人生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其次,年轻人在适当程度上进行美容、医美项目可以接受,但这并不是解决人生发展道路的长久之计,自律的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体的衣着妆容都能帮助大学生变得更好。“人的魅力的最终来源并不是美貌。‘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应该是大学生更为重要的追求。有幸福感的人并不一定是美丽的人,而是觉得自己美丽的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奕琨、左卓、唐钰琪、王洛一为化名)

过半受访单身青年指出“云交友”需注意网络人设滤镜

春节刚过,不少婚恋交友平台已经开始操办起了新一年的线上相亲交友活动。因为疫情,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单身青年线下交友的机会和场所有所受限,年轻人交友更加依赖线上模式。线上交友要注意哪些问题?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18-35周岁单身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4%的受访单身青年指出线上交友需注意网络人设滤镜。

婚恋交友,42.9%受访单身青年更喜欢线上模式

今年32岁的程晖(化名)是北京某事业单位员工。去年一年,他同时尝试了线上和线下相亲交友。程晖喜欢线上交友的相处模式和氛围,令他感到自在,但觉得线下交友更加真实。“线上交友存在人设打造问题,作为信息接收方,我们也只能主观地判断对方的性格喜好等。还是直接接触更真实”。

单身青年王瑞(化名)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我之前和女孩线下交往,由于工作强度大,经常临时来任务约会爽约,给对方留下了很差的印象。线上联系缓解了这方面的冲突,女孩也更能理解我的工作。”王瑞说。

婚恋交友,42.9%的受访单身青年更喜欢线上模式,32.7%的人更喜欢线下模式,24.4%的人表示不好说。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单身青年更青睐线上模式(46.9%),三四线城市受访单身青年更青睐线下模式(38.0%)。

56.4%受访单身青年指出线上交友需注意网络人设滤镜

“我同事曾在一个交友App上认识了一个男生,两人在线上聊得特别好。她感觉男生在工作上小有成就,经常夜里两点都没休息,说是加班,以为是努力上进型。两人后来见了几次面,发现男生熬夜其实是打游戏,也并未在之前说的公司就职。同事又气愤又受挫。”周媛媛(化名)今年29岁,她认为,对方是否诚实、真心实意,决定了线上交友的质量。

调查中,65.2%的受访单身青年感觉线上交往时,不容易透彻了解对方为人处世和性格。

程晖提到,网络交友可能会遇到一些虚假包装,“也可以叫‘朋友圈人设’。我微信曾加过一个女生,通过她发的朋友圈,感觉是个开朗热情、打扮精致的女孩儿,结果见面后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内向不爱交流,长相也和照片上不一样”。

90后刘璐(化名)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她感到,线上相处相比线下,交往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慢慢可能会产生单调疲劳感。特殊时期不能常见面,可以多注重情侣互动,比如同步看电影,也有陪伴的感觉”。

线上交友要警惕哪些问题?调查中,56.4%的受访单身青年指出需注意网络人设滤镜。其他还有:难以确认对方信息真实性(55.9%),形式单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49.1%),存在以交友为名的网络诈骗(37.9%)等。

疫情下的“网恋” 74.0%受访单身青年每天要花1小时以上“云交友”

春节假期结束,不少就地过年的单身青年表示,本想躲过家中亲朋每年一度的催婚大戏,没成想“云拜年”时同样感受到了“云催婚”。由于疫情影响,少外出、少接触、避免人群扎堆儿等是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人们的生活常态。“线上约会”“云相亲”成了不少年轻人交友的新方式。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18-35岁单身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4%的受访单身青年近一年来交友以线上为主,交友App、短视频网站、婚恋网站是三大渠道。85.2%的受访单身青年感到,疫情期间,“云交友”对年轻人婚恋交友起到了重大作用。

74.0%受访单身青年每天线上相亲交友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

1988年生的单身青年王瑞(化名)是一名医护工作者,之前喜欢在线下结交朋友。去年以来,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工作很忙,他基本没什么机会出去玩儿。“春节前我在一个大的交友公众号上发了征友帖,遇到了一名多方面跟预期比较相符的女生,最近一直在保持联系,相处还蛮愉快的”。

王瑞说,两人现在每天下班后都会线上交流,了解对方的喜好、经历和日常生活,工作上的事情也会分享给对方,“我们也出去玩过,但毕竟特殊时期,目前大多数交往还是在线上”。

程晖(化名)今年32岁,博士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就职,过去的一年是他的“线上相亲”年。单位好几位同事都给程晖介绍过相亲对象,加上家里催得紧,他先后加过六七个女孩的微信,“疫情严重时不方便外出见面,我们主要在线上互动了解,每天聊一个多小时”。

网络游戏是90后刘璐(化名)的一大爱好。2020年“云办公”期间,她在一款团队竞技手游里认识了现在的男友,“我俩在一次组队后加了好友,想着以后一起打游戏。后来发现都在北京上班,兴趣爱好也相似,一来二去就发展成了男女朋友”。刘璐说,边打游戏边聊天是他俩当时互动的主要方式,有时一天能聊上4个多小时。现在每天也会视频一个小时左右。

近一年来,单身青年是怎样交友的?62.4%的受访单身青年表示以线上为主,19.8%以线下为主,17.4%坦言没怎么交友。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单身青年线上交友比例最高(69.7%),其次是二线城市(61.1%)。三四线城市受访单身青年的线下交友比例最高(25.4%)。城镇或县城受访单身青年没怎么交友的比例最高(46.7%)。

调查显示,交友App(62.3%)是受访单身青年近一年来最为普遍的交友渠道,接下来是短视频网站(44.5%)和婚恋网站(38.2%)。其他还有亲朋介绍(37.8%)和网络游戏(29.3%)等。

74.0%的受访单身青年每天用于线上相亲交友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其中40.6%在1-2小时,27.5%在2-3小时,4.5%在3-4小时,1.4%在4小时以上。

85.2%受访单身青年感到“云交友”对年轻人疫情期间婚恋交友有重大作用

线上相识与“接触”成了近一两年很多单身青年依赖的主要交友模式。调查中,85.2%的受访单身青年感到,疫情期间,“云交友”对年轻人婚恋交友起到了重大作用。

裘芷娜(化名)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工作,她感到,互联网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交友渠道和方式,同时,这届年轻人也特别擅长利用“云”环境。“受疫情影响,线下旅行、聚会、联谊活动等交友机会都非常受限。看似‘脱单无望’,但线上补充了人际交往这一功能。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很懂得如何运用‘云交友’。他们熟练又充分地利用了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号、交友App等线上渠道和资源”。

今年29岁的周媛媛(化名)感觉,“云交友”缓解了单身青年的交友难题。去年,她在交友平台上报名了一个线上交友活动。主办方先收集了参与嘉宾的个人资料,再将收集好的异性资料统一发回,大家进行互选,最终会提供给互选匹配成功的嘉宾双方联系方式。“感觉这种线上相亲活动比线下活动的效果还好。相比在现场匆忙、走马灯式的接触,大家有更多时间去做了解,能更冷静理性地考虑、作出选择”。

程晖体会,因为线上相亲,让他脸皮更“厚”了,“虽然是男孩,但我性格偏内向,不好意思和女生面对面,会感到局促,原来挺反感相亲这件事的。后来在线上,感受好很多,跟女生的沟通反而更顺畅了”。

王瑞感觉,线上交往使他的时间安排更加从容了,“也不用因为出去约会琢磨半天穿什么、吃什么,谈恋爱变得没那么费脑筋了。更加高效、省时省力”。

66.7%的受访单身青年表示线上交友能很大程度缓解对相亲的抵触情绪,64.1%的受访者称有一定空间距离,有利于理性交往,51.9%的受访者表示线上交流更广泛,避免线下社交尴尬。

受访单身青年中,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1.9%,二线城市的占47.1%,三四线城市的占17.3%,城镇或县城的占3.0%,农村的占0.7%。男性占48.9%,女性占51.1%。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