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1921》:邀请所有观众来阅读的散文诗

时间:2021-07-01 10:47:56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1921》:邀请所有观众来阅读的散文诗

《1921》是一部不用介意剧透的电影,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但《1921》又是一部值得细读的电影,因为它对那一年的讲述方式和从前不同。

对比不久前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本片的人物更多,剧情分支也更多,而且这些内容必须被压缩在一部2小时左右的电影里。既然如此,为何要“自找麻烦”?

因为,本片想要展现的不再仅仅是观众所熟知的几位革命领袖,而将镜头给到了更多参与到伟大事业中来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他们的面目不再模糊而抽象,《1921》让我们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风采,也能全景式地观察百年前的中国。《1921》海报《1921》海报

李达、刘仁静、何叔衡、张国焘、周佛海、邓恩铭、李启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的观众可能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但未必了解他们的事迹与个性。其实,那一年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困惑。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对开天辟地的起点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因此,本片既描绘了他们热情似火、追逐梦想的崇高情怀,也不回避年轻人之间的矛盾与分歧。比如,刘昊然扮演的刘仁静就不同意把农民当做革命主力军的观点,这显示出早期革命者对中国国情还不够了解,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的现实。

又比如,张超扮演的陈公博和张云龙扮演的周佛海,在整个一大会议期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心不在焉。这种“违和感”是在细节处暗示历史,更是在提醒所有观众,想要坚持理想和信仰,并不容易。

《1921》致力于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再把他们符号化和概念化,而是还原为活生生的“人”。这无疑是中国主旋律电影在艺术水准上不断提高的生动体现。观众和网友的肯定,也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应该继续前行的方向和道路。黄轩饰演李达黄轩饰演李达

影片不断在国内外多个场景之间切换,让人感到目不暇接。虽然黄轩扮演的李达是主角,但众多角色各有出彩之处,本片带给观众的事实上是群像。如此安排,容易造成整部作品在叙事上的散乱和思想上的混乱。

好在,本片的一大特色是形散神不散,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各个段落集中在大主题下,达到抒情和叙事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比如,本片多次出现角色奔跑的场景。青年毛泽东在目睹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区别待遇之后,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立志摆脱封建家长制的往事,于是开始全力在上海的街道上奔跑。王仁君饰演毛泽东王仁君饰演毛泽东

奔跑既是青春洋溢的表现,也是毛泽东等青年想要冲破束缚、改造社会的理想的象征。

从李达和王会悟的窗口往外望,总能看到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当镜头从百年前的上海转到百年后的现在,在参观一大会址的众多学生中,我们又看到了她微笑的脸庞。她所隐喻的,当然是革命理想能够穿越百年岁月的力量。片中微笑的小女孩片中微笑的小女孩

在嘉兴南湖的红船里,代表们慷慨激昂地诵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红船外,大雨如注的天气逐渐转为晴空万里。像这样充满诗意的段落,在整部影片中比比皆是。

本片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介绍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百年革命历程的艰辛,而是用一个个艺术性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和片中人物连接在一起。当李达在工人罢工、起义的红旗招展中向远方望去,我们也就明白了影片想要表达和传递的意义。这无疑比单纯的文字介绍更深邃、蕴藉。

电影讲述的是历史,但电影毕竟不同于历史。本片的主旨不在于把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而是在一段叙事和一段叙事之间,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不少留白。

艺术作品可以在结构上“召唤”读者,《1921》更像是一首散文诗,它希望所有人一起来解读和分析,共同将作品的意义“填满”。那些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了国家大义牺牲自己?为什么愿意为了人民幸福奋不顾身?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到底从何而来?

《1921》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用一个个画面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真实历史的桥梁。电影里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它的下半部分还等待着我们去书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