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北美观察丨美国基建计划还没落地 家庭计划又来了?

时间:2021-04-29 12:45:46 | 来源:央视

原标题:北美观察丨美国基建计划还没落地 家庭计划又来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4月28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时,公布了“美国家庭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对儿童、学生及家庭进行补贴,耗资高达1.8万亿美元。其主要内容有:2250亿美元用于高质量幼托服务、2250亿美元用于建立带薪育儿和休假综合计划、2000亿美元用于为3至4岁儿童提供免费幼儿园教育、1090亿美元用于确保所有学生能参加2年的社区大学等。

△拜登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拜登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

据美国媒体报道,该项提案未来十年间所需的1.8万亿美元将在15年内由国家财政收入抵消,部分金额将通过提高美国最富裕群体的税率获得额外税收而抵免。为给该项提案提供资金,拜登计划提高年收入超过60万美元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从37%提高至39.6%;同时,针对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家庭的资本利得税也将提高到39.6%。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3月底,拜登才宣布了价值大约2.3万亿美元的基础建设计划——“美国工作计划”。这次的家庭计划,和工作计划一样,都计划分年度提供资金,其中,工作计划是8年提供大约2.3万亿美元,家庭计划则是10年提供1.8万亿美元。再加上之前拜登政府的1.9万亿美元经济纾困计划,如果所有计划都通过,美国联邦政府至少要在未来10年内多支出6万亿美元。

△纽约威廉斯堡大桥△纽约威廉斯堡大桥

但是,不管是基建计划还是新公布的家庭计划,都存在着类似的几个问题:

首先,钱从哪来?

根据目前拜登政府的说法,这些钱主要通过增加公司税、富人税等获得。其中,年收入超过40万美元的美国人将面临更高的边际所得税率。收入在100万美元或以上的人将被征收最高43.4%的资本利得税。该税率上一次达到这个高位水平附近是在吉米·卡特执政期。

此外,拜登还计划提升企业税率,甚至要求全球共同制定最低的企业税率 —— 自家加税的同时逼着其他国家加税,所以公司就不会通过转移总部、资产等方式规避税款,防止资本逃离美国。据美国财政部统计,这一措施预计可在未来吸引2万亿美元的海外利润回流及7000亿美元的财政增收。

△美国国会△美国国会

但是,加税向来是美国政治的敏感神经,预料共和党人将会对如此大范围的加税计划提出反对。此外,美国部分地区州税(地方税)征收比例已经很高,比如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康涅狄格州等。在拜登宣布家庭计划前,一些来自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其他高税率州的议员已经动员起来,要求为本选区提供税务宽免。

目前,美国参议院两党议席各占50席,而众议院民主党的席位优势也不高,预计国会对于相关计划的磋商进程可能会长达数月。而且,即便最终两党达成一致,最后的加税情况预计将远不如拜登所公布的计划。

△拜登在国会演讲时,起立鼓掌的大多是民主党,坐着的是共和党,派别分明。△拜登在国会演讲时,起立鼓掌的大多是民主党,坐着的是共和党,派别分明。

其次,国会是否会全盘接受计划?

实际上,撇开今天宣布的家庭计划不谈,拜登在基建计划宣布后,曾于四月中旬与国会参众两院的4名共和党议员就基建计划详谈了1小时40分钟,最后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4名共和党议员支持基建计划。

共和党参议员菲舍尔就表示她仅支持规模较小的“传统基建”计划,包括公路、桥梁、港口、供水和管道等。

△菲舍尔△菲舍尔

4月22日,美国国会共和党人提交了一份总额为5680亿美元的基建法案,以期替代拜登提出的总额为2.3万亿美元的美国基础设施和就业法案。两者金额差距高达1.7万亿美元。

由此看来,要让国会共和党人全盘接受拜登的基建、家庭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即将到来,西弗吉尼亚等地的民主党参议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席位,也很可能反对相关的法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计划会成功么?

坦诚而言,无人知晓。

这些计划听起来野心勃勃,但是一个持续8年至10年的计划,恐怕对于促进经济或者民生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再者,由于美国长期政党斗争导致决策和实施效率低下,再加上美国定期进行的中期选举和总统选举,8年时间当中这一计划的变数巨大。

此外,如果从基建计划来说,美国面临大量需要翻新的设施,但是人工费用及项目工程费用昂贵,仅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改造方案,成本从最初的30亿美元一路上修到90亿美元,而加州从洛杉矶到旧金山的高铁,规划阶段标价已经高达1000亿美元,且至今仍未动工。

△拉瓜迪亚机场△拉瓜迪亚机场

实际上,美国前任总统,不管是奥巴马、特朗普都表现出类似的雄心壮志。但问题在于,似乎美国政府从来都认为,只要钱到位了,一切都能水到渠成。但如果没有一系列制度、政策的调整,美国政府、公司、个人不能协调一致,承担社会责任,即便给更多的钱,收效也会非常有限。(央视记者 徐德智)

(编辑 郑珺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