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口水横飞,唾沫飞溅,你这语言……是不是助长疫情传播啊?

时间:2021-07-10 09:48:42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果壳

十八年前的夏天,2003年6月,中国人终于在与SARS疫病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当年7月,发表于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论文提出假说,认为某一地区使用的语言种类可能影响SARS的传播效率。具体说来就是某些语言相对于其他语言送气音更多,更容易产生口水,飞沫四溅,也就更利于疫病的传播。

语言的发音方式,居然会影响疫病传染。那么从防疫角度来讲,到底什么样的语言更健康安全呢?

飞沫是如何产生的

说到疫情,最先想到的便是还在持续的新冠疫情了。新冠肺炎病毒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人在呼气、打喷嚏和咳嗽时会将大量病原体经口鼻排入环境,进而增加其密切接触者被传染和患病的概率。不光如此,正常的说话和呼吸也会造成很大的、甚至更高的传染风险。

2020年10月12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马努克·阿巴卡里安(Manouk Abkarian)和普林斯顿大学的霍华德·斯通(Howard Stone)利用高速成像技术,首次展现了说话是如何产生唾液滴并将其喷射到空气中的。

用于显示唾液滴分布的激光幕布用于显示唾液滴分布的激光幕布

高速成像技术显示,当人张嘴说话时,嘴唇会先被一层唾液薄膜润湿,并在嘴张开时形成唾液细丝。接下来送气发声时,向外的气流会将细丝拉长、破散并喷溅到空气中去(动作类似于吹泡泡糖),而整个过程的发生耗时不到一秒。

高速摄像机捕捉说话时产生唾液滴的过程高速摄像机捕捉说话时产生唾液滴的过程

那如果保持安静不说话,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并不。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疾控预防中心的威廉·杰拉德·林兹利(William Gerard Lindsley)等人比较了咳嗽和呼吸过程中产生飞沫的差异[6],发现虽然咳嗽和喷嚏中更能检测到活病毒,但是和呼吸产生的结果差异不大。再考虑到呼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更长,呼吸其实可能产生总量更多的携病飞沫,在疾病防控过程中不可掉以轻心。

“澎湃”的发音,更多的飞沫

不得不承认,说话的时候,有一些音节就是更有力量。假如参加“说话吹蜡烛”这个游戏,你会选择哪些词?常识告诉我们,带/b/,/p/,/m/,/f/的词很有用, /ss/,/sh/和/th/效果也不差,都在飞沫贡献方面异常“慷慨”。

不妨(在防疫安全条件下)试读以下词汇,来直观感受一下语言的力量:“漂亮”、“帅气”、“发财”、“想啥呢”、“社畜”、“害怕”。好了,你面前的手机屏幕是不是已经被口水浸湿了?

图 图 | giphy

能用这些词在游戏中吹灭蜡烛,是因为在念它们的时候有明显的送气音和爆破音。塞浦路斯尼科西亚大学的乔治奥斯·P·乔治奥(Georgios P。 Georgiou)等人发现,在这其中,/p/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

他们研究了不同语言产生飞沫的能力(送气音和爆破音的多少及其使用频率)和83个国家和地区病例数的相关性。具体来说,研究人员选择了/b/,/d/,/p/,/t/这几个音来分析,因为在使用它们时会产生大量飞沫,并且在世界语言中较为常见,使用频率较高,从60%到80%不等[8,9]。

而显然羊驼早已掌握了这一技能(不是) 而显然羊驼早已掌握了这一技能(不是) |pinterest

结果发现,/b/,/d/,/t/和基本传染数为负相关,而/p/则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有送气辅音的语言虽然产生飞沫的能力略高于无送气辅音的语言,但差异并不显著。频繁使用/p/的语言才可能更有机会传播病毒。

话太密,喷太多

不光是语音,飞沫产量还和其他因素有关,例如说话频率。说话频率又与音节信息密度有关。2019年法国里昂大学的弗朗索瓦 · 佩莱格里诺(François Pellegrino)等人研究了17种语言后发现,语言的信息密度越高,这种语言的使用者说得就越慢;语言的信息密度越低,这种语言的使用者说得就越快。最终,不同种语言传递信息的速度其实差不多。

研究者打了个比方说,就好像大鸟扇动翅膀的频率更低;小鸟扇动翅膀的频率更高,但最终,大鸟和小鸟都可以浮在空中。

汉语的音节信息密度就很高,能做到“言简意赅”。“卧槽”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表达4*4=16个意思甚至更多。而有些语言音节信息密度低,说话发音多且快,例如语速第一快的日语和第二快的西班牙语。

不过,由于因素过多和研究方法受限,语言种类和疫病传染性的关系暂不能盖棺定论。世界上有超过7000种活跃语言,很难一一囊括在内。此外,每个人的语言交流方式并不严格和语言区绑定,它会随着场景发生灵活变化(例如你想表达“我明白了”,嘴上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是中文)。因此,病毒传播和语言使用之间的确切关系尚有待深入研究。

要注意的是,以上研究是在讨论哪个发音更能传播疾病。即使是相对最“低危”的语言,在疫病防治时也依然有很高的传播风险,毕竟即使沉默无言,呼吸也依然会产生飞沫。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少接触、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才是硬道理。无论说什么语言,无论病原体变异成什么模样,这些方法都是有效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