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

人民日报评趣味心理测试:是可乐不是药

时间:2021-06-01 22:45:22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大家一定都见过网页中不时弹出的趣味心理测试:走大路还是幽径,住古堡还是木屋,一段雨声让你联想到惬意宅居还是约会延迟……那些光怪陆离的题目似乎让很多人难以拒绝。通过做一些没有正确答案、又似乎与潜意识紧密关联的题目,那些心理测试号称能让你收获一个称心如意又别具特色的“今年运势”“前世身份”“隐藏自我”,“发现”自己不一样的色彩。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想必很多人已经发现,有些趣味测试的结果和选项并没有明显关联。无论怎么选择,成为魅力超凡的艺术家还是充满远见的哲学家,成为海平面初升的阳光还是绚丽夺目的晚霞,有时只是一种随机分配。但重要的是,就像算命、占卜一样,测试题所涉及的选择过程让人相信,被测者握有对结果的决定权,每个趣味心理测试都是为自己量身打造。事实上,和两年前流行的“夸夸群”一样,很多心理测试都在刻意制造令人开心的“彩虹屁”。不同的是,趣味测试刻意营造出夸赞“为你而生”的心理感受,用看似个性化的答案让人觉得“夸到心坎里了”。

(图片来源:知乎)(图片来源:知乎)

夸赞是手段,引流是目的。在网上,大部分性格测试都会给出一个积极正面的结果。人们乐于看到自己的优点被确认,并以此构建自己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无论是依据测试结论把人划分归属,还是只做一个娱乐性质的吐槽,都能轻易成为熟人关系圈里的新话题,吸引一波关注。事实上,对于商家来说,趣味心理测试起到的更多是引流的作用,通过制造广泛传播,来达到自身品牌或产品的广告目的。也正因此,造成了网络上所谓“心理测试”的泛滥。

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生活压力逐渐变大,拖延症、选择困难症、社交恐惧症等似症非症的心理状态标签,让不少人觉得“就是在说自己”。相对价格不菲的正规心理咨询、望而却步的医院精神科室、权威倾诉对象缺乏,互联网上轻量的心理内容产品成为人们获取慰藉的一种常态方式。动动鼠标就能完成的测试,切中了人们对自我认知的需求。在心理测试报告的帮助下,人们也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然而,许多趣味测试挂着“心理”的名字,并没有拥有坚实的学术研究支持,不过是游走在“泛心理”领域中的把戏。高度娱乐化的选项,一笑而过的结论,只是用游戏式的乐趣填充了碎片化时间。作为消遣的趣味测试,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不能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建议。当泛心理测试在网上泛滥,泥沙俱下,“真心理”很难从“伪科学”中分离,更容易给受测者带来误区、增加困惑。对心理问题的错误理解,对精神疾病的娱乐化判断,甚至会耽误一些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情。

(图片来源:百家号)(图片来源:百家号)

正如在发明之初作为药品的可乐逐渐成为风靡全球的饮料,现在网络上泛滥的趣味测试,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心理测试中的“可乐”。这些简单化、娱乐化的测试题,已成为互联网上消磨时间的“肥宅水”,成为朋友圈中干杯的“快乐液”。尤其当人们开始自我否定时,“闹着玩”的测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慰藉——这里没有正确答案、不会行差踏错,只需要发现自己值得夸赞的存在价值。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可乐”终究不能治病。若有心理咨询的需求,寻找专业帮助,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这正是:测试多趣味,如饮“快乐水”。累觉心疾苦,还需遵医嘱。

(文| 程雨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