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儿童保健品内幕曝出:53万性早熟,千亿市场背后的黑暗

时间:2021-02-01 11:46:14 |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原标题:儿童保健品内幕曝出:53万性早熟,千亿市场背后的黑暗

才几岁的孩子就维生素中毒,9岁的小女孩永远长不高,还有最近仅仅因为给孩子使用过抑菌面霜产品,就成为“大头娃娃”的事件,关于儿童保健的消息在各大平台比比皆是,矛头皆指向这个混乱的行业。

儿童保健品市场已经发展多年,规模庞大,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保健品市场规模已经从2011年的279.4亿元上涨到2017年的425.7亿,在近三年来发展更为迅猛,千亿市场近在眼前。

儿童保健品简直就是“财富密码”。

但在这“辉煌”的数字背后,却有万千儿童遭受伤害的风险。

也就说说,你花重金买来的儿童保健品,可能是有“毒”的。

千亿儿童保健品市场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骗局?

究竟是什么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且看本文分解。

儿童保健品的魔力:首富也疯狂

如果算上那位仅坐了8分钟首富的农夫山泉老板钟晱晱,就有三位从儿童保健品起家的首富,一位是娃哈哈的宗庆后,一位是已经“风光不再”的巨人史玉柱。

但如果说儿童保健品的鼻祖,那还得是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

1988年,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就开发出一款儿童营养液,宣传“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但此时的儿童营养液还算比较克制,宗庆后毕竟是找了专门的调研机构调查了3006名小学生,目的也是为了改善近三分之一的儿童营养不良症,缺锌、缺钙、缺铁等营养元素。

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玩意儿,于是娃哈哈的儿童营养液一经推出就受到家长的热捧,供不应求。

仅仅用了三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就销售过亿元,宗庆后也因此积累了第一桶金。

看到娃哈哈的成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中窥见了商机,1993年,声称有补脑功效的“生命一号”问世,1994年,巨人科技的史玉柱也杀入保健品赛道,开发“儿童脑黄金”,巅峰时期脑黄金的销售额达到5.6亿元。

而后,为了与娃哈哈的营养液相竞争,巨人宣称娃哈哈的营养液有激素,这导致营养液销量骤降5000万。

随着这两家的逐渐起势,儿童保健品在九十年代就实现了大爆发,据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的保健企业增至3000多家,品种多达2.8种,农夫山泉的钟晱晱也曾源于著名保健品公司养生堂。

有了更多的人入局之后,儿童保健品行业就开始“剑走偏锋”。

儿童保健品骗局:套路层出不穷

据中国健康促进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有53万名儿童性早熟,而不良儿童保健品、补品是公认的引起性早熟的凶手之一。

不只是性早熟,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受不良儿童保健品残害过后患上结石、提前停止发育、佝偻等永久性疾病。

据天眼查消息,截至2021年1月29日,保健品企业高达3038709家,有商标信息的企业也有193067家,更不必说还有一些非法经营的商家,这个数字只会更大。

行业的磅礴背后,则是数以千万计的家长、儿童在为之买单。

自广告法出台后,儿童保健品在电视广告中销声匿迹,儿童保健品也“与时俱进”,开始扎根于朋友圈等所谓的“私域流量”,还有相当一部分商家会盯着新兴社交平台小红书、大众点评以及微博来发布“种草”秘笈。

还有一些“高端”商家甚至会与一些幼儿园、商场进行合作,以健康成长等幌子,实则输送儿童保健知识的,最后引导家长购买自家产品。

一方面,保健食品的相关机制较为简单,市场利润大。成本价不到100却能卖出几千元的高价,使得浑水摸鱼的人很多,另一方面,中国广大城乡地区,营销下沉,防不甚防。

但儿童保健品究竟靠谱吗?

据公开消息称。2016年卫生部对212种口服液进行抽检,仅有30%的合格率,并且有机构做了相关调查,根本没有任何关于“提高智商”的保健品的审批。

而许多儿童保健品宣扬的许多成分也存在隐患,例如稍微过量就会刺激儿童血管的鱼油,更有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曾经的“生命一号”主要成分是牛磺酸和磷脂,前者常使用于功能性饮料,而磷脂则存在于蛋黄大豆中,说能提升智力,真是侮辱人的智商。

而不明就里的家长,往往就被“神乎其技”的广告给蒙蔽了双眼,不仅交了智商税,还被带走了健康。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是质量合格的儿童保健品,借势营销无可厚非,但是总有许多黑心厂商浑水摸鱼,扰乱市场,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万千家庭。

儿童保健品乱象:谁在推波助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0%以上的家庭有购买保健品的经历,而北上广的儿童服用各种营养口服液的比例高达83%。

但实际上,早就有权威研究表明,正常饮食、正常发育的孩子根本不需要食用任何保健品,而仅有少部分需要通过保健品进行辅助。

滥用保健品属于多此一举,且过量食用还有潜在伤害的风险,例如引发性早熟、发育畸形、肠胃病等。

但商家不管,利用家长焦虑的情绪,夸大宣传,甚至有些无良商家在利益驱动之下,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体验“效果”,擅自加入不明药物成分或隐瞒副作用,引人上当受骗。

毫无疑问的是,在“焦虑”情绪肆虐的当下,儿童保健品利用的正是家长的“焦虑感”,“危机感”,各种“赢在起跑线”的情绪渲染,也是儿童保健品的套路屡屡得手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那些唯利是图的儿童保健品无良商家是造成这一切的原罪,那么,家长又何尝不是在无形之中做了“帮凶”?

或许,放过孩子,才是对整个儿童保健品行业的尊重。

参考资料:

赢销力:大败局:史玉柱“保健品王国”,一夜崩塌

氮气胶囊:进击的保健品 | 焦虑青年养生图鉴

快刀财经:“我花2万元,买来孩子性早熟”:千亿保健品市场,瞄准了儿童

吴倩男:农夫山泉,天才式营销和集权式管理

在路上追寻:中国饮料往事:立业、决裂与资本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