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中国首个MET抑制剂开始商业化,准备参加2021医保谈判

时间:2021-07-14 19:48:42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中国首个MET抑制剂开始商业化,准备参加2021医保谈判

“马上要紧锣密鼓进行的是医保谈判。”在7月13日下午和黄医药&阿斯利康战略合作进展媒体沟通会上,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事业部总经理殷敏在接受包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上述消息。

殷敏提到的药物是国内首个强效、高选择性的口服小分子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赛沃替尼(商品名:沃瑞莎)。今年6月22日,赛沃替尼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按照此前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方案,在今年6月30日之前上市的新药都可纳入新一轮医保谈判。

殷敏表示,医保谈判每一次的要求、门槛、砍价幅度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希望这样基于中国本土研发的创新药物不断扩大可及性,也希望赛沃替尼在获批的同一年就能进入医保,让更多患者获益。

肺癌一直占据发病率及死亡率首位。MET靶点作为典型的罕见靶点之一,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仅1-3%的发生率。从全球来看,除了赛沃替尼,还有两款已经获批的MET抑制剂:德国默克旗下公司EMD Serono开发的特泊替尼是全球首款获批的MET抑制剂,于2020年3月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同年5月,诺华的卡马替尼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用于治疗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成年患者。

赛沃替尼是国内首款MET抑制剂,虽然在此之前,国外已经通靶点药物获批,但实际上,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领衔的“赛沃替尼”临床研究,前后历时五年,研究过程中并无国外可参照的经验。

陆舜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以前很多药物在国内外有类似设计,无论是对靶点的认识,还是对药物的开发,都有可以参考或借鉴的范例,但赛沃替尼是没有什么可学习的,相当长时间是在黑暗中摸索,包括“去跟国家药监局沟通时,我当初是比较忐忑的”,因为药监局也没有参考可循。

赛沃替尼的研发和商业化背后有两家企业,一个是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一个是本土创新药物企业和黄医药。2011年,双方就沃瑞莎达成合作协议,和黄医药负责沃瑞沙在中国的临床开发、上市许可、生产和供应,阿斯利康负责其商业化。就在媒体沟通会的同一天,和黄医药在宣布沃瑞莎的销售触发阿斯利康一笔25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实际上,跨国药企和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合作并不少见,也是在7月13日,诺诚健华和渤健共同宣布,就有望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口服小分子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奥布替尼达成许可及合作协定。

在此次媒体沟通会上,殷敏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跨国药企与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模式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最近一两年虽然受疫情的影响,但药物之间的互相整合,还是很常见。对于阿斯利康这样的跨国药企来说,通过合作,在内部研发引擎之外,寻找到第二引擎,产品管线会更加丰富。

此前的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一度导致医药股大跌,业内普遍认为这份文件是鼓励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做真正的创新,而me-too(仿创)药物将受影响。

对于上述文件的影响,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个对和黄医药没有任何影响,本身就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研发。苏慰国还提到,他并不担心MET抑制剂药物未来会走上PD-1肿瘤药的拥挤态势,MET靶点“研发难度太大了”。

“真正的创新没有那么容易,过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是顺顺利利。”陆舜谈及赛沃替尼的成功对医药行业的启示时表示,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公司市值很大,但创新未必做得很大,创新的过程需要药企、临床医生紧密合作,“相互之间经常讨论,去找到合适的患者,用合适的药物做试验设计,最后证明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