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魔都与新城·青浦|上海“西拓”有基础,青浦发展势头迅猛

时间:2021-07-03 11:47:20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魔都与新城·青浦|上海“西拓”有基础,青浦发展势头迅猛

7月2日晚,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联合打造的文化项目“魔都与新城:共启寻根之旅”系列讲座第二场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青浦—从千年古港到上海之门 ”。青浦新城该如何建设?怎样在自身资源基础上做好未来规划?上海博物馆馆员周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同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诸大建分别从青浦的昨天、今天、明天展开演讲。

周云:为什么说青浦是古上海文明之光

上海博物馆馆员周云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周平浪图上海博物馆馆员周云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周平浪图

周云表示,谈及上海的文化底蕴,总会听见许多人把“千年历史看西安,百年历史看上海”挂在嘴边。这片6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地区成陆很晚,因此很多上海人对本地的地下遗址、文化年代的印象几乎为零。实际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实践已经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随着陆地的东扩,第一批先民就开始在上海定居。从浙北、苏南地区孕育而出的马家浜文化,成为上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点就在现在的青浦;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考古学文化定名——“崧泽文化”也是以上海青浦的崧泽村命名的;还有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青浦福泉山遗址的发掘,作为良渚文化研究史上的重大发现曾轰动了整个考古界。

位于青浦区白鹤镇的唐宋青龙镇遗址,作为上海最近入选的全国十大考古重要新发现,出土了上万件瓷器残片及上千件外销瓷器。通过考古与文献证据分析,青龙镇是上海城镇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当时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

周云表示,历经数十年,青浦作为考古重镇不断带给世人惊喜,切实推动着长江下游文明发展史、上海城市发展史的研究。

李天纲:“西拓”方向上的青浦新城正在加速发展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

李天纲从上海市政的“北上”“东进”“西拓”讲述了十九世纪以来的上海发展历史,并详细解读了“西拓”方向的青浦新城何以被称为“上海门户”。

上海一直“以港兴市”,十九世纪,乾隆年间海港地位奠基于十六铺,1843年开埠后,租界沿“外滩”建立,港口、仓储、外贸和制造业动力不断驱动市政北上发展;二十世纪上海各业繁荣,贸易、零售、消费、时尚、居住、房地产、加工业相继兴起,为寻求腹地资源,上海的市政是“西拓”。1990年代,因“开发浦东”,上海市区实现了租界时期未能完成的“东进”。从“浦东开发”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建设,表现出了市政发展摇摆于“东进”与“西拓”之间。历史上也曾有“南下”趋势,却较为乏力,如今兴起了“奉贤美谷”与“临港新城”,势头迅猛。

值得注意地是,上海的“西拓”之势存在着更持久的市政动力。位于这一“西拓”方向上的青浦新城正在加速发展,“青东”承接大虹桥,徐泾、赵巷在21世纪崛起;“新城”在中部落子,工商业崛起;“青西”朱家角、金泽以环境、旅游和“江南文化”胜出,同时连接江苏、浙江,更有前途。

李天纲总结,青浦位于上海主干上,从“上海之源”到“上海之门”,是上海与江苏、浙江的共同连接,也是上海产业、物流、贸易、文化、旅游振兴的重要节点。

诸大建:如何理解新城的独立、综合与节点功能

同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诸大建同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诸大建

诸大建从空间格局、人口产业与公共服务、交通、治理等四个方面剖析上海五个新城发展,结合青浦城市的情况提出建议。他表示,五个新城面临培育独立竞争力的重要挑战,这份竞争力不是依赖于主城区,而是新城通过做增量提升起来的。

首先,五个新城建设是从单中心主城区到多中心都市圈的发展,这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其次,要注意新城建设的三个维度:独立、综合与网络节点。新城要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可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力。实际上就三个要素:产、城、人,这三者要匹配。节点城市要从产城人分离到产城人整合。此外,新城要成为节点城市,需要有两种以上轨道交通,即地铁线和市域线,后者即城际铁路,可以使长三角城市群间的通达更快、更方便,也可以拉长新城的辐射范围。这是五个新城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诸大建最后总结到:当一个城市地铁线通勤的人少了,新城内50%以上居民都能够在此就业,这个新城就“独立”了。如果小孩子读高中、读大学不要跑到主城区了,不用到主城区的三甲医院看重大疾病,在新城能够满足教育、医疗等需求,这个新城就“综合”了。如果新城不仅能吸引里边出来的人,还能把周边的人吸引到这边来娱乐、游玩,来参观崧泽遗址、广富林遗址,那么这个新城就成了“节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